司徒

【词语】司徒

【拼音】sī tú 
【注音】ㄙ ㄊㄨˊ



词语解释

  1. 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因之。
    1. 复姓。

      外语翻译

      • 英语:minister of education (history)​, two-character surname Situ
      • 德语:Situ (Eig, Fam)​
      • 法语:Situ

      国语词典

      1. 职官名。《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为六卿之一,掌理教化。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时改为司徒,主管教化,与大司马、大司空并为三公。魏沿用,但三公仅为虚衔,不涉朝政。隋唐以后三公参议政事。历代沿用,至明代而废。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1. 复姓。如唐代有司徒映。

          网络解释

          1. 司徒 (官职名)
            1.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
          2. 司徒 (词语)
            1.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
            2. 2.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