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最红女模”张筱雨出生


在39年前的今天,1985年6月6日(农历1985年4月18日),“网上最红女模”张筱雨出生。

裸模张筱雨

张筱雨,1985年6月6日(农历四月十八)出生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2007年7月毕业于吉林北华大学。她在中国大陆为欧美人体摄影网站MET-ART推出尺度接近色情的“人体艺术”写真,2007年开始在网络上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裸模张筱雨

张筱雨的照片到底是艺术还是低俗?

“挺雨派”的网友说,张筱雨的写真照片代表着纯洁无瑕,她“展示了人体的艺术和美,凸显了人体器官和结构的和谐,冲破了世俗的樊篱,一尘不染地表达了少女的柔美和纯洁”,“最重要的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已经出版过”。

张筱雨

裸模张筱雨称不再脱被网友笑称

中国第一裸模从良

有不少网友把张筱雨比作宣布“要把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舒淇,并留言称“中国第一裸模从良”。但这类刻薄评价究竟是否准确,大家心里自有一杆公道秤。

裸模张筱雨

有“汤加丽后辈”“中国第一人体艺术模特”之称的张筱雨,近日开博,并称自己以后不再拍摄人体艺术摄影:“要郑重向大家宣布一件事情:今天谈起人体艺术,是最后一次。总是有人不停的问我,还拍不拍人体艺术了,我回答很多次了,不拍了。人体艺术对我来说已经是句号了,希望大家能接受现实。”

裸模张筱雨

虽然人体艺术摄影是属于艺术范畴,但在道德观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难免会有所顾忌,因此也有不少网友把张筱雨比作宣布“要把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舒淇,并留言称“中国第一裸模从良”。但这类刻薄评价究竟是否准确,大家心里自有一杆公道秤。

裸模张筱雨

延伸阅读:记者采访拍写真是为了艺术

延伸阅读:记者采访拍写真是为了艺术

裸模张筱雨

张筱雨:拍写真是为了艺术

出一本大胆写真集已经是莫大的勇气,然而,张筱雨又悄然出了第二本……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记者进行了采访。

记者:书出来后,你为什么在媒体面前消失了?

张筱雨:因为害怕,我跑回老家了。这毕竟是一本人体的书,肯定会遭到一些流言蜚语,所以躲了两个月。之后,觉得自己没做错,于是拍了第二本写真。

记者:出书后,你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

裸模张筱雨

张筱雨:没活儿干了。第一本书出后有很多机会,但我都放弃了。因为,很多人说我出书是为了出名,所以我要证明给他们看,我要的是艺术。现在想想挺傻的。当我想要工作的时候,我的名声被不怀好意的人毁掉了,所以工作也没了。现在我已经恢复正常了,心态也变平和了。现在有口饭吃,我觉得已经很高兴了。

记者:你拍写真集,家里人是什么态度?

张筱雨:和爸爸闹僵了,他不再接我电话。

记者:现在都讲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父母,你该怎样理解?

张筱雨:如果换作我的话,我首先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其次我会给他一些建议。

记者: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妈妈拍了这样的照片的话,他会怎么看待你?

张筱雨:我相信我的孩子能够理解,并且我期待有一天他会以我为傲。这一天,可能等得到,也可能等不到。

记者:你的先生对你拍写真怎么看?

张筱雨:他也是搞艺术的,但他是个军人,所以一直不愿意露面。在整个创作和出书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吵架,这要感谢我们稳固的爱情。其实,如果真要是发生一些什么的话,我想我们肯定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分手。所以,我觉得他是中国男人的骄傲。

裸照?艺术?不好说!

现在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90年代想出名,你得会唱歌;5年前想出名,你得会炒作;如今你想出名,一个字:裸!”网络人体写真造就的“小红人”实在是多得不行,一抓一把。继汤加丽后,汤芳也是其中的典范人物,不过近日又有一个新典范出炉了,她正是张筱雨。她的“人体写真照”实在是有够“艺术”、有够“人体”、有够“真”。

许多网友惊呼:汤加丽后继有人!然而在红火的背后,“张筱雨人体写真”却怎么也无法掩盖那过了头的“艺术”手段。好吧,也许公众认同标准是可以“慢慢地随时代进步而松动”的,并大胆地试探网民的“欣赏水平”。为了不被别人耻笑,加个高档名词:人体艺术!你说我拍裸照?我在搞艺术好不好!但这样的“艺术标准”,以及汤加丽加强版路线是否真的可以成功操作到底,未来会有定论的。

裸模张筱雨

如果张筱雨都算“艺术”的话,那么以后,我们完全可以把《东成西就》中的一句台词改改,然后用作网络合法公开流行语:真心人,可否借人体照一观?

[专家诊断]渴望“裸露”是种病

裸模张筱雨

面对林林种种一脱成名的“80后”女孩,记者特意咨询了心理医生,她认为网络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裸女”是人的自身欲望与网络需求的一种对接,说得中性点这种行为属于自我展示,但说得严重点这就是暴露癖。

据分析,“别看她们敢把自己裸露的照片发布到网上,其实生活中的她们极可能是自闭狂,总也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可,所以才拿自己的身体做为张扬个性的赌注。这种行为在欧美早就没人看了,可在我国,她们仍旧可以在网上找到心理满足感,所以‘裸女’才屡见不鲜,但这是种昙花一现的行为,绝不会走得太长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