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终于揭竿而起


在104年前的今天,1920年6月11日(农历1920年4月25日),湖南人终于揭竿而起。

中国的联邦制试验,湖南第一个吃了螃蟹。它吸引了众多目光,不仅湘军在其中大展身手,湖南士绅、各界精英、普通群众也不甘寂寞,甚至社会名流、国际学者也赶来插一脚。然而人多了,意见就杂了,各种矛盾与纠葛轮番上演。再加上湖南地处中部,在南北夹缝中求生存,也成就了一出南来北往、冲突不断的悲喜剧。

1920年6月11日晚10点钟,长沙督署衙门,北洋军一位师长李奎元得到一个可怕的消息,湘军此时正兵分两路向湘潭、宁乡推进,兵锋直逼长沙。湖南都督张敬尧听说后却十分镇定:“我决定死守长沙,与长沙城共存亡!”身为北洋皖系名将,手握七八万军队,张敬尧当然有这份底气。更何况他的对手,只有三千人!

不过一转眼,这位要与长沙共存亡的督军,很快又下了一道紧急命令,放火焚烧用以镇压邪气的镇湘楼和军火库。长沙城猛地腾起一片火光,并响起轰轰隆隆的炮弹声。在火光和炮弹声中,张敬尧率军狂奔而出。

世纪10-20年代中国兴起了“联省自治”学说和运动。最早完整地提出的是梁启超在1920年,而鼓吹最甚很多是湖南人,如熊希龄,湘督谭延闿等。1922年1月湖南省第一个颁布《湖南省宪法》,先后得到川、滇、黔、桂粤、浙,奉天等省地方军阀响应。

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知名学者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国民党内也不少拥趸者,如粤督陈炯明。但孙中山个人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制皆极度敌视。1926年北伐军攻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国共两党认为是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借口理论,最终联省自治在北伐中归于失败。

毛泽东在服膺共产理论之前也曾经是该理论的热烈拥护者。尤其在驱逐北洋系的湘督汤芗铭和张敬尧的运动中,更是鼓吹湘省自治。后来改宗马列后,就放弃了这个理论。

1927年6月,北伐将领们在郑州举行会议。其中,谭廷闿、唐生智是湖南人,当他们由自治倒向北伐后,湖南的联邦尝试也随之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