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训读是日本人依日语文法解读汉语文言文(日本人称之为“汉文”)的方法。在日语中,“訓読(くんどく)”与“訓読み(くんよみ)”有别:“訓読”指汉文训读,“訓読み”则是汉字训读。传统意义上,汉文是直排的,训读文使用的是旧字旧假名,假名一般以不带浊点的片假名书写。但此处由于技术限制而无法实现直排,故所有文本均以横排呈现。为便于阅读,本文的日语旧字旧假名改作新字新假名,假名采用带浊点的平假名。训读是日本人在阅读汉文过程中,使用“乎古止点”(ヲコト点、乎古止点(をことてん))在文中添加“ヲ(を)”与“コト(こと)”等助字,以“返点”(返り点(かえりてん))表示词语的阅读顺序,以送假名、句读点、片假名等作为阅读的辅助,从而发展出的训读法。乎古止点、返点、送假名、振假名等各种训读汉文的标点,统称“训点”。
汉语中所说的文言文助字、虚字,大致等同于日语中所说的“助字”和“置き字”。尽管“助字”和“置き字”都指无实意、起结构作用的汉字,但二者的概念有少许差别。下文以“虚字”为日语“置き字”的译语。助字都有读音,而虚字在训读中本身无读音,但虚字的存在可能影响其他字的送假名补读领域(即该汉字训读的送假名的以外的、起结构作用的送假名),使得读音在送假名中体现出来。助字在训读文(訓読文,加了训点的汉文)中有读音。而虚字(置き字)在训读文中没有读音,阅读时应跳过,因此虚字下不会出现返点。在训读体(書き下し文)中,虚字一定不以汉字书写,助字一般不以汉字书写,不过也有例外。然而将汉字视为助字还是虚字却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因年代、训读者而异。譬如表示“在”的“於、于”一般视为虚字,但在过去也有视为助字而读作“に”的。
原文(汉文)有的汉字,原则上予以保留(也可适当将一些汉字展开为假名,但此举被一些专家认为是不尊重原文的做法);原文没有的汉字,决不能无中生有。如原文为“过犹不及”,则对应的训读不能写作“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が如し”(除非原文是“过犹如不及”)。
“各”读作“おのおの”、“屡”读作“しばしば”等情况下,训读有很多种写法,可以写作“各々”“屡々”等,但不写作“各各”“屡屡”等,因为后者增加了汉字的数量,违反了不能书写原文没有的汉字的原则。
绝大多数的助字、虚字(置き字)原则上不以汉字书写,如“不可……”应写作“…べからず”,不写作“…可から不”。不过有的情况下,使用汉字还是假名因训读者不同而异,例如有些训读者会把“可し”展开为“べし”,而有些训读者习惯保留汉字。
为了方便阅读,可以在必要时插入空格来断词(一般用半形空格;全形空格会在文字间产生较大空白,不推荐使用)。
汉文原本是纵排的,此处改用横排。相应地,原本偏左的返点改为偏下,上下关系改为左右关系。训读文的送假名一般为不带浊点的旧假名,此处尊重历史习惯,同时为了方便阅读,改用带浊点的旧假名。汉文训读形成的日语文体称为汉文训读体(漢文訓読体),是文语体的一种。这种文体相当于汉文的直译,因贴近汉文脉而有强烈的汉文口调,和口语体差别很大。不过汉文训读体后来在明治时代成为了官方文体,称作“标准文”。汉文训读体中夹杂的假名一般以片假名表记,原因是片假名较方正,和汉字相类。将以汉字、假名混书的汉文训读体回复为汉文的过程称为复文。复文时得将假名书写的实词改回汉字、适当添加虚字、改换汉文训读体中的同音汉字。由于汉文训读体未必有“原文”,复文版本会因复文者而异。韩文在发明谚文之前,对民族语言的记载工具只有汉字。因此韩语对汉字是有训读传统的,只是应用不如日本的汉文训读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