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突厥語字符Old Turkic

U+10C00 - U+10C4F

𐰀U+10C00
𐰁U+10C01
𐰂U+10C02
𐰃U+10C03
𐰄U+10C04
𐰅U+10C05
𐰆U+10C06
𐰇U+10C07
𐰈U+10C08
𐰉U+10C09
𐰊U+10C0A
𐰋U+10C0B
𐰌U+10C0C
𐰍U+10C0D
𐰎U+10C0E
𐰏U+10C0F
𐰐U+10C10
𐰑U+10C11
𐰒U+10C12
𐰓U+10C13
𐰔U+10C14
𐰕U+10C15
𐰖U+10C16
𐰗U+10C17
𐰘U+10C18
𐰙U+10C19
𐰚U+10C1A
𐰛U+10C1B
𐰜U+10C1C
𐰝U+10C1D
𐰞U+10C1E
𐰟U+10C1F
𐰠U+10C20
𐰡U+10C21
𐰢U+10C22
𐰣U+10C23
𐰤U+10C24
𐰥U+10C25
𐰦U+10C26
𐰧U+10C27
𐰨U+10C28
𐰩U+10C29
𐰪U+10C2A
𐰫U+10C2B
𐰬U+10C2C
𐰭U+10C2D
𐰮U+10C2E
𐰯U+10C2F
𐰰U+10C30
𐰱U+10C31
𐰲U+10C32
𐰳U+10C33
𐰴U+10C34
𐰵U+10C35
𐰶U+10C36
𐰷U+10C37
𐰸U+10C38
𐰹U+10C39
𐰺U+10C3A
𐰻U+10C3B
𐰼U+10C3C
𐰽U+10C3D
𐰾U+10C3E
𐰿U+10C3F
𐱀U+10C40
𐱁U+10C41
𐱂U+10C42
𐱃U+10C43
𐱄U+10C44
𐱅U+10C45
𐱆U+10C46
𐱇U+10C47
𐱈U+10C48

突厥字母又称鄂尔浑文字、鄂尔浑-叶尼塞文字,是古突厥人创造并使用的一种文字。因其形似欧洲古代的如尼字母,故被称为突厥如尼字母。古突厥语最早的文字记录即是以突厥字母为载体的。8世纪的鄂尔浑碑铭(分布在鄂尔浑河流域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等碑铭)与9世纪的叶尼塞碑铭(分布在叶尼塞河流域的一系列碑铭)均以这种文字完成。突厥字母从右往左书写,鄂尔浑碑铭与叶尼塞碑铭所使用的字母稍有不同。
突厥文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的文字,除了突厥人使用外,西迁之前的回鹘人以及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黠戛斯人也使用这种文字。突厥文的字母主要来源于阿拉米字母,在不同的时期,其所用的字母数目和形体不是完全相同,一般在38个到40个之间。除此之外,突厥文里还有一些突厥的氏族或部族的标志,另外就是生活中的表意符号,如毡房、半月等等。突厥字母不连写,词与词之间用类似冒号的双点隔开,有时词组也写在一起。书写方式不统一,一般从右往左横写,有时也从左往右横写。现存的突厥文的文献大多是突厥文碑铭。1889年,俄国人雅德林采夫带领考察队在鄂尔浑河流域发现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这是根据这两块石碑,丹麦的语言学家汤姆逊解读出了古代突厥文。突厥文的文献绝大部分保存在国外,在国内主要是国家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收藏了部分突厥文的碑文拓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其内容涉及突厥的历史、宗教、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对研究突厥、回鹘等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