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成语解释 |
不劳而成 |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
不了而了 | 犹不了了之。 |
逋慢之罪 | 不遵守法令的罪过。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
不勤而获 | 指不劳而获。 |
不时之须 | 不时之需。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
逋逃之薮 | 逋逃:逃亡者;薮:人或物集中的地方。一般指某处成为逃亡者的藏身之所。 |
不祧之宗 | 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祧:古代帝王的 |
不壹而三 | 指再三;多次。 |
不壹而足 | 见“不一而足”。 |
不自满假 | 不自满,不自大。 |
才墨之薮 |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采薪之患 |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
采薪之疾 | 病了不能打柴。自称有病的婉辞。 |
惨绿年华 | 指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 |
灿然一新 | 灿然:耀眼的光彩。耀眼的光彩,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
惨无人理 | 犹言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
沧海一鳞 | 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 |
沧浪老人 | 指隐者、渔父。 |
草率将事 | 见“草率从事”。 |
曹社之谋 | 《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社:曹之国社。后进以“曹社之谋”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北周·庚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
恻怛之心 | 见“恻隐之心”。 |
察察而明 |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闇,勿察察而明。”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 |
豺狐之心 | 指有豺狼和狐狸那样的凶残、狡猾的心肠。 |
豺狼野心 |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
长安少年 | 旧指都城里豪奢轻狂的贵家子弟。 |
长恶不悛 | 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
长恶靡悛 | 指长期作恶,不肯悔改。 |
苌弘碧血 | 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苌弘:春秋时周大夫,又称苌叔。碧:青绿色的玉石。 |
长久之计 | 计:计划,策略。长远的打算。 |
长驱深入 | 犹言长驱直入。 |
怅然自失 |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忠泣诉父名,主人~。” |
昌亭之客 |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 |
超然迈伦 | 见“超迈绝伦”。 |
超世之才 |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苏拭《晁错论》:“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朝野上下 | 朝野:指朝廷和民间;上下:从中央到地方。指从中央到地方,从做官的到老百姓。 |
沉吟不语 |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
沉吟未决 | 沉吟:深思吟味,引伸为犹豫;决:决断。形容人遇到难题时,自言自语地决定不下来。 |
乘风兴浪 | 谓趁机挑起事端。 |
乘高决水 |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
乘机打劫 | 谓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
乘间投隙 | 乘机挑拨离间。 |
乘胜追击 |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
乘势使气 | 仗势逞性子。 |
乘隙捣虚 | 趁空子,攻虚弱。 |
城下之辱 | 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
乘险抵巇 | 冒险钻空子。 |
乘兴而来 | 兴冲冲地来到 |
尺寸之柄 | 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 |
尺二秀才 | 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 |
尺二冤家 | 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