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月
十三月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十三月 shí sān yuè
词语解释:
1.指农历正月。
2.指殷商所置闰月。因其都放在岁末,故称。
分词解释:岁末:
一年快完的时候。
殷商:
朝代名。其始祖契封于商;汤有天下﹐遂号为商。后来屡次迁都﹐到盘庚迁殷地后﹐改为殷﹐亦称殷商。
闰月:
为调整历年长度而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如公历闰年的2月调整为29天,这年的2月就是闰月。夏历闰月的设置,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十九年置七个闰月的方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就是闰月。自唐以后,根据二十四节气,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以前个月份序数定名为“闰某月”。
正月:
正阳之月。指夏历四月。
词典解释:十三月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