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伯
山伯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山伯 shān bó
词语解释:
1.山神。传说琅琊王知远,初入茅山,师事陶弘景,因儿时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年一百二十六卒,封少室山伯。见《谈宾录》。
2.称生长一百五十年的何首乌。
分词解释:茅山:
山名。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原名句曲山。相传有汉茅盈与弟衷固采药修道于此,因改名茅山。一百五:
1.指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为寒食,故名。
2.牡丹之一种。开于寒食节,故称。白日升天:
原是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下子富贵起来。何首乌: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能缠绕物体,叶子互生,秋天开花,白色。根块状,可入药。也叫首乌。
童子:
1.儿童;未成年的男子。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
3.指童身。
4.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唐代。
5.瞳人;眼珠。童﹐通“瞳”。
词典解释:山伯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