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四镇
安西四镇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安西四镇 ān xī sì zhèn
分词解释:
唐代设在西域的四个军事重镇。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始设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9年1月),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罢,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复。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为吐蕃所陷,改碎叶为四镇之一。长寿二年(公元693年),破吐蕃,复置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弃碎叶城于西突厥十姓可汗,又改以焉耆为四镇之一。安史乱后陷于吐蕃。
分词解释:龟兹:
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可汗:
1.亦作“可罕”。
2.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开始出现于5世纪初,宋元以后简称汗。
重镇:
1.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镇。
2.指国家倚重的大臣。
于阗:
1.亦作“于窴”。
2.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疏勒:
古西域诸国之一。王莽时称世善﹐唐名佉沙。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一带。其治疏勒城﹐即今疏勒县。
词典解释:安西四镇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