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笏披袍

秉笏披袍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秉笏披袍 bǐng hù pī páo
词语解释
秉:持;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披袍:身穿朝服。比喻作官。
分词解释
大臣:
1.官职尊贵之臣。
2.清代用为官号。如内官有总管大臣﹑军机大臣等﹐外官有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特遣的称钦差大臣。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侍郎为副大臣。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
上朝:
1.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
2.君王到朝廷上处理政务。
手板:
1.亦作“手版”。即笏。古时大臣朝见时,用以指画或记事的狭长板子。
2.亦作“手版”。手本的别名。
3.手掌。
4.即戒尺。打手心的板子。旧时塾师体罚学生的工具。
朝服:
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

词典解释秉笏披袍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