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草书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草书 cǎo shū
词语解释
字体名。为书写简便快速而产生的书体。分章草和今草两大类。章草是隶书的草写,字形扁平有波笔,字字分离,相传因西汉史游作《急就章》而得名。今草由正楷的草化与章草的省改发展而来,上下笔势常相连,偏旁常互借,相传始于东汉张芝。唐代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放纵,成为狂草。
[grass characters;calligraphy executed with strokes flowing together;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汉字六体中继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法字体。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时速度快
分词解释
东汉: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起到献帝(刘协)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阳。也叫后汉。
草写:
用草体所写的文字。参见“草体”。
汉史:
指《东观汉记》。亦泛指汉代史书。

词典解释草书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