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阿旃陀石窟 ā zhān tuó shí kū
词语解释: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达亚山。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共二十九洞。约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6、7世纪,营建达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图案和壁画等。现存最多的是壁画。主要表现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宫廷生活。
分词解释:表现:
显露出来:表现得很勇敢|良好表现|故意表现。
石窟:
1.依山岩凿成的石室。亦泛指石洞。
2.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
开凿:
挖掘(河道、隧道等):这条铁路沿线共开凿了十几条隧道。
现存:
1.现有或备有的——随时可以交货的。如:现存物资。
2.现在有或仍然有生命力的。如:现存的昆虫种类。
壁画:
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敦煌壁画。
词典解释:阿旃陀石窟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