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
衙前的意思、用法、分词解释与读音
衙前 yá qián
词语解释:
宋代职役之一。唐有衙前军,但非官役。宋衙前始成为负担最重的差役。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负赔偿失误和短缺等责任,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宋初无固定役法。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为减轻亏累,官府特许承担重难差役的衙前,承包酒坊,以资弥补。但在嘉佑治平间(1056-1067)各地又相继废止。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以坊场钱(酒税)募充。
分词解释:改为:
1.另制;重造。
2.改成。
3.改换;变动。为,通“讹”。
废止:
取消,不再行使(法令、制度):本条令公布后,以前的暂行条例即行废止。
职掌:
职务上掌管。如:职掌帅印。
相继:
副词。表示前后相接,没有中断:代表们在会上相继发言|十幢居民楼相继竣工。
固定:
①不变动或不移动的(跟‘流动’相对):固定职业丨固定资产。
②使固定:把学习制度固定下来。
词典解释:衙前在汉语词典中的拼音、词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