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内相
【拼音】nèi xiāng
【注音】ㄣㄟˋ ㄒㄧㄤ
词语解释
- 1.唐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参裁朝廷大议,人称内相。《旧唐书.陆贽传》: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后以内相为翰林学士的别称。2.指宫中太监。
国语词典
- 唐翰林学士的美称。专掌内命,参与朝廷议案。
- 《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贽初入翰林……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 太监、宦官。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当今内相当权,广有私路,可以得官。」
- 称人妻善治家者。
- 日本的内务省大臣,掌管内政,相当于内政部长。
网络解释
- 内相
- 内相唐、宋翰林学士别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德宗后,其地位日益重要,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宋亦称翰林学士为内相,亦称内翰。
- 内相另有一义,指宫中太监。《红楼梦》第八三回:“门上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呢。’……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