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寐以求VS恐惧之梦
梦寐以求VS恐惧之梦的预兆
我国留下来“梦寐以求”的成语,是指做梦都在追求非常渴望的美好事情。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会发现,梦中出现的也许是不愉快的事。 笔者从十岁开始一再重复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梦。记得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下午乘学校班车回家,十字路口突然发生交通事故,汽车转弯急刹车未成,重重撞在马路边上,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个学生受了伤。后来,我接连好几次在梦中出现“车上遇难”的情节。上高中和大学期间,我学会了开汽车,虽然像这样的梦很少发生了,可直到现在,我每年总会做几次内容相近、令我反感的“消极梦”。 做这样的梦,似乎违背了精神科大师弗洛伊德关于梦就是“实现个人愿望的理论”。我遭遇车祸绝不是我的愿望,应该说是我有生以来的恐惧。于是我详细琢磨精神心理学的细节,包括上世纪20年代关于“快感原则的彼岸”,上世纪30年代“弗氏生与死之本能”等学说,特别是西班牙学者达利先生与弗洛伊德见面的直接影响。我开始领会,人类的心境全是快乐原则,梦到的情节可能是一种恐惧的表现,也正是自己在避免不愉快、追求快乐的事情上不够圆满。 达利既是画家又是作家,他被弗洛伊德看作是一位“强壮、带狂妄眼神,确实具备天赋技巧的西班牙人。”达利对战争精神病患者的做梦解释,显得恰如其分。他说,我们的世界是遭遇过战争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往往会被夹在自我生活意识与上级命令要求之间而感到左右为难,进而产生神经衰弱症。接到上级出击的命令,但自己不想死,有心躲在隧道里,避开敌人的子弹。可是,如果违背上级命令的话,又犯下了错误,或许会被上级枪毙。因此,不管怎样都是死路一条,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就这样被悬在半空中,变得必须由他人扶持,否则无法站立起来,或者是全身麻痹。像这种可怕的经验,人们希望早点忘掉为好,但是一个经历战场遭遇的人在真的离开战场后,还是要多次梦见他在战场上经历的情形。 同样的事情,经常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单位年终开会时被领导叫起来指责工作有漏洞,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了一身冷汗的人,以后会好几次在梦中“重演”全部尴尬情节。在失恋的日子里,怀着悲伤的心情走在路上听到某一首歌,从此以后只要一听到那首歌,就会再度引发失意的惆怅。潜意识中一再重复不愉快的回忆。 “人类不仅有追求快乐的性质,也具有追求不愉快的性质,不是吗?”弗洛伊德曾经使用这样一个假设来划分人的本能和自我之间的纠葛。至此,我们能够理解,心理学潜意识的释梦学说并不神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需求是愉快的,不愉快感觉应该是自己需求的提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