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仓遇刺事件
在21年前的今天,2003年1月22日(农历2002年12月20日),李海仓遇刺事件。
李海仓遇刺事件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海仓遇刺事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其子李兆会即将结婚的消息传出后,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2003年1月22日上午,冯引亮对妻子杨满兰说:“我再找他一次,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算了!”说完背上自己的两把枪,开着那辆黑色桑塔纳出了大门。自1993年以来冯引亮几乎天天枪不离身,他的异常举动并没有引起杨满兰的注意。
轿车飞一般驶进海鑫集团大院,冯引亮从车上下来后,没有拔车钥匙,没锁车门,便径直走上二楼,很顺利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由于集团上下都知道冯引亮与李海仓是朋友,因此都没有想到要去提防什么。
当时在办公室外间的服务员回忆,当时她听到里面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响,以为是董事长在摔茶杯,正要推门进去时,里面又是“砰”的一声,她感觉出事了,于是飞快地跑去叫秘书,等他们回来推门一看,李、冯两人都已经躺在血泊之中。
当日上午,山西闻喜警方即介入此案展开调查。下午5点左右,山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燕和平带领刑侦、刑技人员赶到现场,侦破工作展开。
惨案现场的那支双管猎枪是经过改造而成,枪管和枪柄都被锯短了,膛内有两枚弹壳,枪上留有冯引亮一人指纹,在冯引亮身上警方又找到一支由发令枪改造而成的手枪和3发子弹。由此警方判定,冯引亮到海鑫公司之前,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要与李海仓同归于尽。
警方分析,冯引亮是在与李海仓的再一次商谈卖地失败之后,恼羞成怒,掏枪击中李海仓,然后自杀的。曾位列《福布斯》2002年中国富豪第27位的海鑫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海仓,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遭枪杀身亡。
李海仓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遭枪杀身亡。让人更为震惊的是,枪杀李海仓的凶手竟是昔日与其亲如兄弟的好友冯引亮。
1955年,李海仓出身于因刘胡兰而闻名的山西省闻喜县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冯引亮和李海仓同属山西闻喜县东镇人,两家相距不远,小时候他们结伴玩耍,关系非常好。冯引亮1955年5月出生,比李海仓大半岁,长得高大结实,当李海仓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冯引亮就成了李海仓的保护神。李海仓有好吃的东西也和冯引亮分享。
1985年,南街村造纸厂公开招集承包人,30岁的冯引亮得到好友李海仓的支持后,毅然辞去生产队长的职务,承包了村造纸厂。用麦秸造纸成本低、利润高,冯引亮狠赚了一把。三年承包期满,他又承包下了镇造纸厂。
两个造纸厂成就了冯引亮,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冯引亮已成为晋南少有的百万富翁。1994年,冯引亮一鼓作气长期租下村里20亩土地,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自己的舒凌造纸厂;几乎同时,冯家一幢耗资40余万元,占地一亩多的两层豪宅也拔地而起。冯引亮成了闻喜县一颗耀眼的企业明星。
李海仓遇刺事件全程回顾
冯引亮的事业欣欣向荣,闻喜县东镇的另一匹“黑马”李海仓也悄然崛起:李海仓1975年开始接触企业,1977年当上肥皂厂厂长,1981年出任东镇川口村经销部经理。后来,他主动放弃工作,前往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学习炼焦炭的技术。1987年,李海仓决定凭借所学自办工厂,但资金成了问题。
关键时刻,冯引亮帮了好友李海仓的大忙。据海鑫集团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称,当时,冯引亮借了一大笔钱给了李海仓。靠着冯引亮等朋友的支持,李海仓当年共筹集40万元资金,建起了闻喜县联合焦化厂、三铁焦化厂。
李海仓觉得企业只有技术先进才有竞争力,于是他的厂子一上马,就采用了最先进的焦化技术。后来,他又办起了铁厂,以消化自己生产的焦炭;再办钢厂,消化自己生产的铁;又办轧钢厂,把钢就地转化为钢材,使产品在终端实现效益最大化。
自1987年开始,李海仓的企业,以一年建一个厂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其精心运作下,1993年海鑫钢铁集团应运而生,很快跻身全国钢铁企业20强。
1996年,时任闻喜县县长的董鹏翔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县全年财政收入的1/3来自海鑫。也就是说,我们在座的机关干部,每天3顿饭中就有一顿由海鑫来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海鑫、扶持海鑫!”
海鑫公司自1987年创办以来,李海仓充分发挥了民企的体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企业各个阶段的规模扩张。海鑫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劳动就业,局部解决了附近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公司有员工7300多人,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农村,附近的军工企业和闻喜县国有企业的800多名下岗工人也在海鑫公司重新上岗。海鑫公司的发展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生产经营活动中购进大量燃料和辅料,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钢铁、焦化、水泥、房地产、金融等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到2001年底,海鑫公司用14年时间,使资产翻了13倍,产值增长了6250倍,利税增长了5000倍。目前海鑫公司拥有总资产30亿元,2001年销售收入29·6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仅34·1%,净资产20余亿元。海鑫是山西省仅次于太钢的第二大钢铁企业,经济规模跨入全国钢铁企业前20名。
李海仓生前的目标是要做未来的中国钢铁巨人,他的计划是2003年初,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用15年时间总资产翻14倍、产值增长12500倍、利税增长13000倍的目标,实现企业规模高速扩张。
就在李海仓的财富以几何级数不断翻番的时候,冯引亮的事业却一步步走向低谷。让人悲叹的是,冯引亮并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994年初,冯引亮因为自己造纸厂的用电问题一直不好解决,于是找到李海仓商量:“咱俩的厂子离得不远,你能不能让我在你这里接一股电线,我装个电表,用电多少,按表交费。”
好友相求,李海仓哪有不帮的道理,他马上安排人员配合冯引亮接电。没想到,冯引亮从李海仓的钢铁厂接好电线电表后,竟偷偷做了一个手脚。有一段时间,李海仓厂子里的电工发现,隔壁的机器日夜轰鸣,电表却丝毫不转。连续观察好几天后,电工没向李海仓汇报便掐断了造纸厂用电。在偷电事件后,冯引亮不好意思再找李海仓,但心中却存下芥蒂,认为李海仓小气,不够朋友。
1994年深秋,一场声势浩大的税务联合大检查在山西省自上而下拉开帷幕,冯引亮偷税漏税,金额高达24万!检察机关将冯引亮偷税情况交地区税务部门审定,这一审,就是近两年。1996年,冯引亮被认定偷漏税款额不足10万元,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须如数补齐偷漏税款并罚款。
此时,冯引亮想到李海仓已是闻喜县政协副主席,于是马上打通李海仓的电话,让他帮忙。当时李海仓正忙,就让他把事情原委告诉办公室,待办公室汇报后再作处理。冯引亮却认为李海仓是在自己面前拿架子让他难堪,于是一咬牙补交了税款及罚款。李海仓过后便忘了此事,但冯引亮由此认为李海仓已忘记了往日情谊。
不久,冯引亮就把家里的造纸厂交给他人经营,自己去绛县承包了另一家造纸厂。这一回,30万元几乎血本无归。同时,另一方面的坏消息也传来了,山西省为加大环保力度,决定关停污染极其严重的一些造纸厂,舒凌造纸厂也在黑名单上。
为了保留这份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产业,冯引亮强忍不满,又一次恳求李海仓利用自己在县里的影响,出面让政府对自己的厂子网开一面。但李海仓没有出面,反而劝冯引亮服从大局,另寻生财之道。冯引亮彻底失望了,他认为李海仓真是自私,只想一个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出风头,于是对其怨恨又深了一层。
面对李海仓发展迅猛的海鑫集团,心高气傲的冯引亮自感难以匹敌,但却不愿就此服输。这时,太原的证券市场吸引了冯引亮的目光,他决定进入。为了做个专业股民,他花80万元在太原佳地花园买下一套小别墅,买回一台电脑,专供炒股使用。然而,风云变幻的股市让他再次惨败。
2000年,冯引亮远走甘肃永昌县。一年后,他又承包到一个造纸厂。可是盲目的商业投入行为再次将他推到事业的最低谷,甘肃的造纸厂经营不到一年就得到环保不达标勒令整改防污的通知,冯引亮算了一笔账,改造造纸厂现有设备,最少还得投入20多万元,可这时的他银行积蓄已所剩无几。
同归于尽
2002年12月,冯引亮仍旧西装革履,不失老板派头地驾驶着那辆旧轿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他决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李海仓要一笔钱。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纸厂的地皮。
12月底的一天,冯引亮以支持海鑫集团发展为借口,向李海仓提出自己愿以180万元转让纸厂地皮。对方的反应却非常冷淡。原来这几年海鑫集团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一大片土地,更重要的还是冯引亮要价太高,按当地价格买下区区20亩土地100万元足够。于是他拒绝了冯引亮的要求。冯引亮破口大骂李海仓为富不仁。李海仓怕闹下去影响不好,于是让冯引亮过了元旦再谈。
2003年元旦,冯引亮得知李海仓已从北京回来的消息后,他开始不停地给李海仓打电话,要求李海仓买下造纸厂,连续三天,冯引亮给李海仓打了20多个电话,每一次,电话通了,李海仓却不接,冯引亮的怒火被点燃,他再也无法遏制自己了。于是便发生了李海仓被枪杀、冯引亮自杀的悲剧一幕。
任何一个社会,对于财富的心态都是非常复杂的,财富创造的追求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推动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在这个时候,一部分人要求进一步追逐财富的权利不受限制的公平,另一部分人则要求在财富扩张之下生存权利不受侵犯的公正。
对这两种要求,忽视任何一方都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财富的追逐者希望尽可能多地赢得商业发展空间,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当这种追求伤害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时候,比如存在商业欺诈、偷漏税、压低工人工资、破坏生态环境等等,就容易导致社会不公正。贫困生活人群则渴望尽可能多地获得政府的资助,获得更多的社会保障权利,这是正当的。
但是,一旦这种要求上升到平均财富、限制财富创造的时候,它就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对待公平与公正问题上,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民营企业家李海仓的逝去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的“仇富”心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正确的财富观的树立一方面基于尊重财富的制度激励与引导,另一方面也根植在对贫困者社会公正的保障中,纯洁“财富品质”,让财富能够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