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瓦尔巴条约》签订
在100年前的今天,1925年8月14日(农历1925年6月25日),《斯瓦尔巴条约》签订。
这时我国通过一个近百年的历史条约,成功获得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站的权利,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在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我国的领土范围都集中在亚洲,在海外没有土地。
但实际上,在远在3千公里之外的海外,欧洲边缘,北冰洋之上,中国还有一块“土地”!价值巨大!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出入、逗留。
这块土地就是位于北极圈内,欧洲边缘的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从二三百年前起,该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大本营。
斯瓦尔巴群岛群岛上的新奥尔松,更是人类进军北极点的出发地之一。16世纪,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里;之后,美国人、挪威人、意大利人先后来到这里,并从这里驾驶飞机或飞艇飞跃北极点。
继探险时代之后,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建立了众多科学考察站。这些探险和考察活动极大丰富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中国是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的后来者。从20个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极地考察事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当年我国首先在南极大陆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
随后进军北极。在2000年左右,我国两次派遣“雪龙号”破冰船去北极科学考察,采集了大量数据资料,获得了对北极的大量认识。
然而,在北极,中国过去始终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点,缺乏长期研究的能力。
这时我国通过一个近百年的历史条约,成功获得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站的权利,建立首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能在斯瓦尔巴的群岛建站的权利,是近百年前北洋政府通过条约的形式划来的。
在20世纪初的时候,欧洲各国发现斯瓦尔巴群岛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于是相继宣称对该岛拥有主权,如果不缔结一份条约,欧洲各国有可能因斯瓦尔巴群岛而发生战争。
在这种情况之下,欧洲各国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
当时中国正处于混乱时期,各个军阀为了地盘大打出手,都要搞死对方,本没有闲心管这个条约。然而,1925年法国却派出代表主动找到了段祺瑞,想让段祺瑞派个代表去签字,也想让中国承认这个条约。
段祺瑞不好不给法国使者的面子,就随便派了个人去签字了,签过字这件事也就没有再提,毕竟这个条约对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没有作用。当时民不聊生,哪有人去这个地方旅游,更不要说国家去搞科学实验了。
段祺瑞可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于1925年8月14日生效的《斯瓦尔巴条约》规定,该群岛不得作为军事用途,缔约国可在挪威法律之下,自由出入该岛,无需签证,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和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
当时是段祺瑞控制北洋政府时期
直到1991年,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行使条约签署国的权力,万里之外那块冰雪大地上尘封的权益,解冻了。而促成这件事的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源于一位从事民间科学考察的探险家。
1991年秋天,中国探险家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开启了长达10年的中国民间北极考察之路,为政府的北极考察奠定了基础。
2001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致函邀请我赴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并建站
按照高登义的话来说,这次探险考察的最大收获,是在Y·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他在书中注意到,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叶新教授还建议他向中国国内提议,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考站。
《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原文为中国人建立北极站提供了法律根据
不过由于年深日久,高登义起初将《斯瓦尔巴条约》带回国时,知道这一条约的人实在是不多。这个消息后来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中国科学院责成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促成此事,并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增加了一个子课题“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科学建站调查研究”。
1991年8月5日14时,五星红旗在北纬81度浮冰上展开
高登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我们进行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更主要的是使国家下决心来支持北极科考。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实际上是由中国科学家通过非政府组织来促进的。而其中的一个根本依据是《斯瓦尔巴条约》。”
凭借着这样一个条约,在地理上和北极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国,在北极地区拥有了话语权。不得不说,这是近100年前北洋政府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作为对北极科学调查活动的基地。
黄河站落成后,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级科学考察站。目前,与黄河站为邻的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的科考站。想必,欧美强国如今看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成就,肯定心塞不已,悔不当初了。
如今斯瓦尔巴群岛云集了世界各国众多的科学家,成为了一块类似南极的极地科研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