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烈士李向群逝世


在26年前的今天,1998年8月22日(农历1998年7月1日),抗洪烈士李向群逝世。

抗洪烈士李向群

李向群 (1978年6月~1998年8月22日)海南琼山人。1996年12月入伍,广州军区某集团军“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一班战士。1998年8月5日,他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14日在抗洪抢险一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安县南平镇堤段的抗洪保卫战中,他带病坚持抢险,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终因劳累过度,抢救无效,于1998年8月22日壮烈牺牲,年仅21岁。

上学是个三好学生

1978年农历9月21日,李向群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市东山镇。 这里曾是著名的琼崖革命根据地。李向群从小就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改革开放以来,他的家庭经历了从穷到富的变迁;他亲身感受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

李向群上学的时候就是一个好学生。

1992年3月5日,东山小学召开学雷锋动员大会,校长给同学们讲了雷锋的故事,李向群听了很受感动,决心做一个雷锋叔叔那样的人。这天下午,李向群放学回到家里,顾不上喝口水,拿上锤子、锯子、钉子,又急忙返回学校——班里有几张桌凳都坏了,他要动手修好。忙乎了一阵子,李向群看着修好的桌凳,心里乐滋滋的。在回家的路上,李向群发现街口有几堆垃圾堆在那儿没人管,心想,多不卫生啊!

李向群回到家里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主意:成立一个学雷锋小组,把那些垃圾清除掉!

第二天,李向群一到学校,就找到几个平时要好的小伙伴,商量学雷锋清除垃圾的事。大家听了他的意见都非常同意,于是,一个学雷锋小组成立了,李向群被选为组长。

李向群一有空就带领学雷锋小组去清扫垃圾,打扫卫生。过往的行人看到长期堆放的垃圾清除了,都夸李向群他们做了一件好事。

李向群还带领学雷锋小组关心和帮助孤寡老人。街上住着一位孤寡老人,人们都叫她“王聋婆”。“王聋婆”一个人日子过得很艰难,缺钱少米,还常有病。李向群发现以后,就把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7元钱送给了“王聋婆”。在他的带动下,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也都纷纷捐钱,全组共给“王聋婆”捐了70多元。他们还从自己家里拿来柴米。“王聋婆”抱住李向群热泪盈眶,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李向群也激动地说:“婆婆,我们都是你的孩子!”

李向群经常带领学雷锋小组照顾“王聋婆”,劈柴烧水,打扫卫生,使老人感到非常温暖。

热心帮助孤儿上学

上中学的时候,李向群有一个同学叫林烈华。林烈华是个孤儿,生活很困难,上学全靠亲戚接济。

林烈华听说李向群家里开了一个服装加工厂以后,就找到李向群家。李向群正在做作业,看到林烈华一脸沮丧,像有什么心事,就问:“你怎么了?”

林烈华说:“向群,我不想上学了。你能不能跟你爸妈说一下,让我到你家服装厂去做工?”

“怎么啦?”李向群关心地问道。林烈华一开始还不好意思开口,经不住李向群一再的追问,就把他的艰难处境说了出来。李向群听了,非常同情,心想,一定要帮助他。

李向群很快找到了班主任,把林烈华的困难情况告诉了老师,并恳切地说:“他还小,应该上学,怎么能忍心让他去打工呢?老师,帮帮他吧!”李向群还建议在班里开展向林烈华献爱心的活动。

班主任听了李向群的叙说也被感动了,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全班同学共捐了201.5元。李向群把自己节省下来的50元钱全部捐了出来,是班里捐得最多的。很快,全校都知道了为林烈华捐款的事,其他班的师生也都纷纷伸出友谊的手,共捐款751元。学校也免了林烈华的一切费用。林烈华学习安心了,非常感谢同学们,特别感谢李向群。

李向群与林烈华成了好朋友,他多次请林烈华到他家吃饭,两个人经常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一直到初中毕业。

李向群

{h2}{/h2}

优秀战士

李向群的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穷变富,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是,他家富不忘报国,两次应征,于1996年12月光荣入伍。

李向群弃商从戎,穿上军装以后,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关心同志、关心老百姓,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一个优秀战士。

家富不忘报效国家

李向群从小就崇敬英雄,决心长大当一名解放军战士。上学的时候,他在一篇谈理想的作文里就写道:“我从小就喜欢看打仗的书籍和电影、电视。我佩服解放军叔叔勇敢、顽强的作风。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去保卫祖国,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会尽心尽责,在紧急关头,我将不惜自己的一切,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当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我甘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1995年11月,东山镇征兵工作开始了。大街上到处悬挂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从戎,报效祖国”的大幅标语。李向群心想,当兵的愿望可以实现了。他把报名参军的志愿告诉了父母,两位老人也高兴地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去吧!!”

李向群一溜烟跑到镇征兵办公室报了名。负责征兵工作的同志让他在家等候体检通知。当时,李向群帮助家里跑车做生意,为了能按时参加体检,他不跑车了,天天到镇医院打听什么时候体检。医生说:“别着急,在家等着吧,到时候会通知你的。”

李向群终于盼来了体检通知。哥哥陪他来到了镇医院。经过逐项检查,李向群的各项体检指标全部合格。

体检合格了,李向群又天天往武装部跑,恨不得马上拿到入伍通知书。10几天过去了。入伍通知书还没有影。来接兵的一位上尉军官找了其他几个报名青年谈了话,就是没找李向群。他心急火燎。连饭也吃不下。

入伍通知书下来了,可是,没有李向群的名字。李向群急了,跑到征兵办公室找到武装部长,劈头就问:“部长,我体检合格,又没犯错误,为什么不让我当兵?”

武装部长认识李向群,笑着问道:“你不想做生意赚钱了?”

李向群说:“我想到部队去锻炼锻炼,多学点本领。”“当兵很苦啊!你不怕?”“怕苦我就不当兵了。”

武装部长挺喜欢李向群,可是,不得不告诉他,这次征兵没有取上他。部长解释说,征兵名额有限,只能好中选优。李向群虽然体检合格,但不如其他入选青年身体条件好。李向群仍不甘心,缠着部长要参军。部长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就答应他只要符合条件,1996年第一个推荐他。

李向群参军的愿望没能如愿,但是他没有改变从戎报国的决心。他报名参加了镇里的民兵营,积极参加训练。只要有任务,他生意再忙、再赚钱,也要从外地赶回来参加。

1996年秋天,在军事考核中李向群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

1996年12月,李向群再次报名应征,终于实现了参军的愿望,被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1997年1月29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新兵训练后,李向群所在的九连举行了为新战士授枪的仪式。

李向群高兴得睡不着觉。天刚蒙蒙亮,他就起来去打扫卫生了。

上午9点,授枪仪式开始。新战士们一个一个从连长手里接过崭新锃亮的八一式自动步枪。李向群心潮澎湃。忽然,“李向群!”连长点到他的名字。李向群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到!”然后,有力地向前跨了一步,向连长敬礼,双手接过了钢枪。从这一刻起,李向群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他感到枪沉甸甸的,肩上责任重大。他和新战士们一起庄严宣誓、唱起了刚刚学会的歌曲:“当兵为什么光荣,光荣因为责任重。”

刻苦学习军事和科学文化

李向群入伍以后,首先下决心刻苦学好军事本领,努力做一个优秀战士。他参军不久,1997年2月就写了一份决心书,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训练目标:1.5公里越野达到优秀;2.400米障碍跑达到良好,3.投弹达到优秀;4.射击达到良好。

李向群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了自己提出的训练目标,1997年上半年考核时,李向群的训练成绩在全营新兵中名列第一,受到营嘉奖一次;1997年年终考核,李向群又获得军事训练满堂红,并被评为优秀士兵。这里讲两个李向群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的故事。

苦练投弹

在新兵连第一次组织军事训练考核时,身高1米7的李向群手榴弹只投了28米,离50米的合格标准相差很远。怎么办?他下决心要赶上去。

李向群每天吃过午饭,就拿着自己制作的挥臂器和手榴弹到训练场练习。他每天中午都要挥臂100次,投掷50枚教练弹。一开始两只胳膊疼得不行,后来一点痛的感觉也没有了,可是,一个月以后的投掷成绩只增加了1.5米。李向群找到团里的训练尖子、六班长郭秀磊请教。郭班长问李向群投掷手榴弹的要领是什么,李向群红着脸答不出来。郭班长告诉他搞好训练不能光靠苦练,还要遵循规律巧练。李向群又认真学习了训练教材里总结的投弹要领,才恍然大悟,自己光苦练了,根本没有掌握投掷的动作要领。李向群又一次去请教郭班长。郭班长仔细看了李向群的投掷动作,给他做了两个小实验。郭班长首先拿来两条长短不一的竹条,分别把小石子弹出去。李向群看到,长竹条弹的小石子比短竹条弹的要远。郭班长告诉李向群,挥臂要尽量伸直手臂才能投的远。郭班长又拿来一条皮筋,分别用大于45度、小于45度和等于45度三个不同的角度弹同一个石子。李向群看到,用45度角度弹得最远。郭班长用这个实验告诉李向群,投掷 手榴弹也要把握最佳角度才能投得远。李向群越听越入迷,没想到投掷手榴弹还有这么多学问。在郭班长的帮助下,李向群苦练加巧练,按照投掷的规律掌握投掷的要领,不到一个月,李向群投掷手榴弹超过了50米,达到了要求。

积极参加函授学习

李向群在翻阅报纸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写道:“当代青年应具备的四种能力是会开汽车、会外语、会电脑、懂法律。”

李向群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非常想多学些知识,早就想参加函授学习。看了报上那句话以后,他想,在1997年的法制社会里,不懂法就难于生存,更难于发展。因此,他决定参加法律函授学习。他给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寄去360元学费。20多天后,李向群收到了培训中心寄来的教材和学习资料,开始了函授学习。

作为一个战士可利用学习的时间很少。李向群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刻苦学习。双休日别人休息了,聊天、看电视,他一个人钻进图书室学习 ;晚上战友们入睡了,他还躺在床上学习一会儿。他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很多战友说没时间学习 ,其实是他们不想学习。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你只要挤它总是有的。’”

深夜12点了,连长查铺时发现,李向群的床上有一线微弱的光从被子里透出来,掀开被角一看,熟睡的李向群手里还拿着一本《刑事讼诉学》,手电筒也没关。连长替他把手电筒关掉,轻轻地替他把被子掖好。

经过努力,1998年6月李向群获得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的法律专业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

书迷

一次,周排长给战士们讲“未来战争的高科技应用”课,讲到“长眼睛的智能子弹”时,引起李向群极大的兴趣。自古以来,人们都说“子弹不长眼睛”,而周排长则讲子弹长眼睛。周排长还讲道,当今是知识和技术的时代,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对军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跨世纪的合格军人,必须刻苦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

李向群迷上了书。他向排长借来总政治部编写的《高科技知识普及丛书》,书中介绍的隐形飞机,自动寻的导弹、电磁波“杀手”以及“长眼睛的子弹”,使李向群眼花缭乱,深深感到,要想做一个现代合格战士,必须好好学习。从此,他无论干什么,都带上一本书,一有空就捧着学习。

连队阅览室的书李向群看了一大半。听说周排长藏书多,李向群又向周排长借书看。周排长与李向群还订了一个“君子协定”:看完一本书,李向群要向排长汇报书的主要内容、精彩片断和主要收获。

李向群不但向排长借书看,还给周排长做书架。李向群看到排长的书都装在两个大口袋里,往外拿很不方便,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把书弄坏。正好,一营在搞基建,李向群利用午休时间到工地上拾回来许多废旧小木板,洗净晾干,用刨子刨平,钉成了一个书架。周排长很高兴,与李向群一起动手在书架上贴上军事、政治、文学 、艺术等标签,把书分类排放。在书架的两侧,李向群还贴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条幅。李向群还建议排长将书借给全连的战士看,让大家都长知识。周排长接受了这一建议,在书架的左侧增加了一个借书登记本,而借书最多的是李向群。

学电脑

1998年7月,连里来了4名实习排长,其中一位叫蒋海明的实习排长还带来一台电脑,战士们都感到很新奇,李向群更是向蒋排长问这问那。

“排长,听说电脑什么都能干,是真的吗?”

“书上说不懂电脑是现代文盲,有这么严重吗?”

对李向群的问题,蒋排长都做了肯定的回答。李向群听完想了半天;既然电脑这么重要,应该好好学一学。他决定买一台电脑。

蒋排长建议他先买一台小霸王学习机先学习打字,熟悉简单的操作以后再买电脑。李向群接受了排长的建议,和同乡林文雄合买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

学电脑对李向群来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那双被枪炮磨出老茧的手,敲起键盘来总是不听使唤,该敲“M”键的,他却敲到“N”键上,该用食指却不由自主地用了中指。李向群心里真着急。有一天,李向群发现一位战友弹吉它时,左手手指上粘着一块胶布,他心里突然一亮,把键盘上的键号分别写在手指上,不是便于记忆和掌握吗?他马上找来胶布,在手指上贴上了写有键盘号的胶布。

李向群下决心要掌握好电脑,一有空就看看手指上的键号练习,在小霸王学习机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李向群的指法熟练了。可是,打字又遇到了难题。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李向群被拆字难住了。他把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土士二干十雨寸……”背得滚瓜烂熟的,可是,一些复杂的字还是拆不开,字还是打不出来。

李向群在困难面前不示弱。他每天把要打的字拆好写在练习本上请蒋排长批改,一些比较复杂的字请蒋排长帮助拆开,自己再反复练习。李向群为了熟记DO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请蒋排长把一些常用的命令、参数抄在练习本上,走到哪里看到哪里。晚上只要没有集体活动,李向群就跑到学习室反复练习。到实习排长们离开 的时候,李向群终于学会了打字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蒋排长临走时竖起大拇指夸李向群学习认真刻苦,学的快。

艰苦朴素 热爱劳动

改革开放以后,李向群的家由穷变富,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李向群参军后,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非常朴素、热爱劳动,乐做“贫穷的富家子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贫穷的富家子弟”

李向群入伍的第一个月拿到了35元津贴。35元钱与他在家的一个月收入相比,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是,他觉得这35元钱意义不一般。

刚入伍时,李向群还露出一点富家子弟的派头,吸烟、吃零食,花钱有些大手大脚。入伍前更厉害,和朋友吃一顿饭就花掉好几百元,吸烟喝酒更不用说,馒头吃不下就随便扔了。

参军后,部队开展了“四不一有”(不抽烟、不下馆子、不进发廊、不要家里寄钱、有存款)的活动。李向群在部队的教育下,觉悟提高很快。他在日记中写道:“艰苦奋斗是一面精神旗帜。谁养成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谁就拥有一笔宝贵财富。”

李向群领到35元津贴以后,到军人服务社买了几样日用品,一瓶洗发精3元钱,香皂也是最便宜的。

买完东西,李向群在服务社门口看到有一部电话机,心想远方的母亲一定在惦念着她,打个电话问候问候吧!可一想,打长途电话要花不少钱,至少得五、六元。他把手里拿着的话筒又放了回去,返身又到服务社买了一本信纸和10个信封,花了两三元钱,可以用一个月。

李向群牺牲后,在一个日记本里发现了一张每月开支10元的计划:每月只花10元钱,其中买牙膏1.5元,香皂2元、洗衣粉1.5元、卫生纸1.5元,其他开支3.5元。

李向群牺牲后,指导员胡纯林在整理李向群的遗物时,竟然发现李向群没有留下一分钱,同志们都非常惊讶。大家给他算了一笔帐:李向群当兵20个月,总共领津贴费830元,入伍时从家里带来900元,共计1730元。这些钱怎么开支的呢?日常用品每月10元,函授学费360元,累计捐款共1030元,加起来一共花了1590元,除此之外,其他开支仅140元。指导员胡纯林替李向群算完这笔帐以后,感慨地说:“李向群真的是‘贫穷的富家子弟’啊!”

“破烂王”的故事

李向群学了一手木匠活。参军后经常到处收集一些破木头,一有空就修修这儿,修修那儿,桌凳坏了,他一修就能用,窗户破了,他一修就行。在连队里,大家都叫李向群“破烂王”,至今还流传着他“变废为宝”的故事。

一天下午,战士们搞完副业都回连队了。李向群走在最后,他从地里捡回一只破粪桶。战士小李说:“这只桶破成这样了,还要它干啥!”李向群说:“不就是破了一点儿吗,修一修还可以用。”李向群找来铁丝、钳子,要补桶。小陈走过来说:“扔就扔了吗,连队又不缺这一个桶。”李向群一边修桶一边说道:“现在买一个桶得10多元钱。指导员上课时不是讲艰苦奋斗吗?我们不能光听不做啊!”战士小陈和小李听了觉得有道理,就走过来,与李向群一起修好了桶。

又有一次,连队打靶取得了优秀成绩,战士们都非常高兴,个个脸上笑开了花。连长正要讲评的时候,李向群提着3个子弹箱走过来,问:“连长,我想把这个带回去,行吗?”连长问:“这个子弹箱有什么用?送给人家都不一定有人要。”李向群却说:“我有用!至于有什么用,你们会看到的。”

李向群回去忙了一个中午,两个半小时将3个子弹箱改做成3个垃圾斗。

李向群拿着做好的垃圾斗又对排长说:“排长,你看,这个垃圾斗至少可以用1年,比市场上买的还耐用呢!”他又加了一句:“坏了包修!”排长满意得直点头。

新兵训练以后就要分到各个连队,可是排长周建文有一件事发愁:板凳不够用,从部队领至少要十天半个月,集合开会成了问题。

正在排长着急的时候,李向群送来4张又结实又漂亮的小板凳。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李向群早就在琢磨小板凳的事。他发现一营家属区正在修建房子,工地上堆着不少废材料。他找到排长说:“板凳的问题不难解决、你只要派几名战士给我打下手就行了。”

李向群带着几个战士在废料堆里捡出不少小木板和废木条。李向群在几名战士的帮助下,半天时间就做好了4张小板凳,集合开会不发愁了,排长也心里踏实了。

英雄的世界观

年仅20岁、参军20个月,党龄只有8天的李向群,家富不忘报效国家,舍生忘死为民献身,于1998年8月22日累死在荆江大堤上,可歌可泣,英名永存。

正像他生前所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为人民勇于牺牲奉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革命军人。”

英雄事迹

下面介绍的是抗洪英雄李向群生命最后时日所走过的惊人之路,生者当永记。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也就是从那个时日开始,我国广阔的大地开始遭受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李向群虽然回到了家里,但他每天晚上都打开电视关注着各地的水情。一天晚上,他又打开了电视,看到漓江水位在不断上涨,我国南北的汛情也在发展。作为军人的李向群意识到,部队很可能要去参加抗洪抢险。他越想越坐不住了,自觉应该提前归队。父母听向群要提前回部队,有些舍不得。母亲挽留儿子说:“你刚回来几天,在家多呆几天吧!”李向群有点调皮地说:“儿子现在是部队的人了,现在部队要抗洪抢险,我能呆得住吗?”

1998年6月22日,休假仅8天的李向群为抗洪提前返回部队。一位战友笑着说:“你急个啥?真是瞎积极。”李向群却说:“国家养兵千日,现在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我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1998年6月24日,漓江水位暴涨,桂林市区大面积进水,火车站北站水深达1.2米。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到青狮潭水库抢险。刚刚归队两天的李向群要求参加抢险,指导员让他在家休息,说他一路上很辛苦,就不要去了。李向群坚持要去,说:“洪水就是命令!军人能不执行吗?”

到了青狮潭水库,李向群和大家一起扛沙包垒大堤,干了两天两夜,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时候,离美国总统克林顿来漓江只有5天了,可漓江两岸垃圾成堆,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袋。桂林市的领导非常着急,请部队火速支援,李向群又参加了清除垃圾的活动。他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营部的通报表扬。

1998年8月5日,李向群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立即赶赴湖北灾区。命令下达后,部队仅用40分钟全部登上北上的列车。挤在闷罐车里,正是高温的夏季,部队都没来得及吃饭,又饿又渴,难奈无比。经过30几个小时,部队到达湖北沙市,立即奔上大堤抢险。

1998年8月7日下午2点,李向群随部队从沙市到达弥市镇。8月8日上午8点半,荆江干堤马浩段大面积散漫,部分地段出现滑坡,情况紧急,部队迅速上堤抢险。

李向群迅速穿上救生衣,扛着铁锹,和战友们一起赶往大堤,立即投入抢险。别人一次扛一个沙包,李向群扛两个,排长郭秀磊劝他,说:“向群,悠着点劲,干得太猛,明天怎么办?”李向群笑着说:“排长,没关系,我年轻有的是力气,再说,力气用完了还可以再长啊!”太阳当头照,李向群扛着两个沙包,气喘吁吁,不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湿透了。

战友朱天平看到李向群这样拼命干,非常佩服,也非常心疼。朱天平知道劝也没用,就在给李向群装沙土的时候少装一些。李向群发现后,撑开编织袋,使劲嚷着:“再装点!再装满一点!”他嫌小朱动作慢,干脆把铁锹抢过来自己装。两个半小时,李向群双肩被编织袋蹭破了皮,渗出了鲜血,一共扛了50多趟,是全营扛包最多的。

1998年8月7日晚,李向群在湖北沙市的弥市镇大口村,怀着激动的心情趴在背包上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8日早上,郑重地交给了指导员。李向群涨红着脸对指导员说:“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支部在‘水线’上考验我,把最艰巨的任务交给我,最危险的地方让我上,我一定用实际行动证明我的入党誓言。”

1998年8月8日晚11点,为迎战长江第4次高峰,9连的临时会议室里正在热烈讨论参加抗洪抢险突击队的人员名单。

李向群刚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心想加入突击队。可是,他听说参加突击队的都必须是党员、干部和骨干。可他什么都不是,想什么办法才能加入突击队呢?

李向群来到会议室门口,大着胆子喊了一声“报告”,就推开了会议室的门。正在屋里开会的人都不做声了,不知道他有什么事。李向群看到大家疑惑的目光,也有些不自在,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这时,指导员胡纯林开了口,他明白李向群是来干什么的,可是,他说:“怎么还没休息?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说不定一会儿还要去抢险呢!”李向群定了定神,大声说:“我正是为这事来的,请批准我参加突击队吧!”他说得很恳切,两只眼睛看着大家。

指导员听了李向群的话非常感动,说道:“你提的要求很好,我们很高兴。但是,作为一名战士,要服从组织的安排!”李向群有点着急,说:“我自幼在江边长大,身体结实,水性好,最适合担任抗洪抢险突击队员了。”

连长说:“你的心情我们理解。可是,突击队员要求是党员和骨干。你不是骨干,也没入党,就不要参加了。”

李向群急了,又说:“连长,指导员,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我已交了入党申请书,让我在突击队里接受考验吧!”

大家听了李向群的话,觉得有道理。连长和指导员也交换了一下眼色,会心地点了点头。

指导员站起来说:“好了,根据李向群同志的一贯表现和他强烈的要求,我同意他参加突击队!凡是同意的举手!”

李向群如愿成了突击队员,高兴地走出了会议室,抓紧做抢险的准备去了。

1998年8月13日10点25分,李向群随部队火速赶到弥市大坪口幸福闸排险。这时候,长江第5次洪峰逼近沙市,幸福闸发生较大面积散浸,需要迅速查清漏洞,排除险情。

幸福闸这个地方,江面弯多水急,漩涡不断,恶浪一个接着一个扑向堤岸。连长正在考虑下水排险的人选,李向群拨开人群走到闸前对连长说:“我下去试试!”说完一个猛子扎下去。30秒、50秒,李向群一直没露头。大家都着急起来。1分钟过后,李向群才从下游10几米的水面冒出来。指导员忙问:“怎么样?”李向群说:“水流太急,控制不住身子。”连长命令拿背包带,把6只沙袋捆在一起放入水里,脱掉衣服要亲自下去。李向群一下子把背包绳抢过来,说:“连长,我下去过一次,心里有底,还是我下吧!”说完,李向群抱着沙袋沉入了水中。在下沉当中,李向群的右脚踝关节不小心碰到闸门,被划开一个4厘米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可他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来回探寻,终于找到了闸门渗水口的准确位置。

李向群上岸后,连长见他右脚踝流血不止,立即叫卫生员为他包扎,并让他去休息。李向群不肯,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量,多扛一袋沙包,大堤就多一分安全。这个时候,我怎么能休息!”李向群又和大家投入了封堵管涌的战斗。

在全连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封住了渗水洞,排除了险情。

1998年8月14日,由于李向群在抗洪抢险中表现出色,经连队党支部大会讨论,一致同意接受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1998年8月16日,长江第6次洪峰到达荆江,沙市水位45.22米,创历史最高记录。下午5点30分,李向群和战友们来不及吃晚饭,火速赶到南平大堤投入抢险。这时,有的堤段河水已漫过大堤,次日凌晨4点,9连作业区正南侧约300米处突然发生10多米长的内滑坡,情况紧急,李向群大喊一声:“不好!快上!”带头跳入水中,随着,9连官兵也纷纷跳入水中,大家手拉手筑起两道人墙护住大堤。

1998年8月17日上午,与洪水搏斗了一夜的李向群,悄悄来到营部找到卫生员。他向卫生员要感冒药,一试表,发烧挺厉害。卫生员给他开了两包药,让他签个字,回去休息。李向群想,签了名就不能上大堤了,一点感冒用不着休息。卫生员王稳容曾和李向群一起参加函授学习,就对他说:“大家都在大堤上抢险,我又刚入党,怎么能休息,如果连里干部问起这件事,你可要给我保密。”

卫生员说,这次我给你保密,下次可不行了。

1998年8月19日上午,李向群仍然没有退烧,听到天兴堤段又出现8个管涌群后,又和战友们奔向天兴堤。其实他请个假就可在家休息,但是他觉得堤上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制服洪魔的力量,况且,自己已是一名共产党员了,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轻伤不下火线。

在天兴大堤,李向群看到浑浊的江水从管涌口喷出,扛起沙袋就跑,两袋、三袋、四袋,忘记了病痛,渐渐地,他的脚步慢了下来,头不怎么痛了,可昏沉沉的。突然,他觉得好像碰到什么东西,一看,是指导员和排长。排长责怪李向群,说:“休息一下,不要劳累过度了。别人扛一包,你老是扛两包,这怎么行!”指导员看到李向群脸色发青,用手一摸他的额头,真烫手,就对排长说:“把他送回去!”李向群不肯走,分辩说:“这点小病不算什么!”指导员说:“你带病坚持抢险,精神可嘉,但这种做法不可取。”

李向群死活不下堤,一直带病坚持战斗,直到晕倒在大堤上。李向群被送进了卫生队。

在卫生队里,李向群躺不住,一听有情况就不顾一切地往堤上跑,前后3次“出逃”。他说:“都什么时候了,我还能躺得下!”

1998年8月21日,南平大堤有一段堤基塌陷,引发70米的内滑坡,汹涌的江水不断冲击着江堤,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

上午8点,全团官兵到南平大堤险段抢险,有的挥舞铁锨装填沙包,有的肩扛手抱沙包,干得热火朝天。忽然,一班长王绍发现李向群也在大堤上。指导员跑过去,说:“快回去,你还要不要命?”李向群真诚地说:“指导员,险情这么急,全团都上了,我在医院里躺着不踏实。”指导员命令道:“不行!你必须回去!一班长,你把他送回去!”李向群被推上了车。可是,不大会儿,李向群又出现在大堤上。

李向群带病坚持抢险,和战友们一起装填沙土,搬运沙包。他感到阵阵头晕,却不肯少填一铲沙,少扛一个沙包,少跑一步路。战友们看他脸色发青,嘴唇发紫,都劝他休息,他微微一笑,“我没事的!”

上午10点左右,李向群已经非常疲累。当他扛着两只沙包再次爬上大堤时,头一阵儿发晕,一个跟头栽倒在大堤上。战友们赶紧围过来一看,沙袋压在李向群肩膀上,他的鼻孔渗出了鲜血。一位在堤上送水的老大娘唐书秀,将李向群抱在怀里,急忙褪下手镯给他刮痧。55岁的唐书秀看着不省人事的李向群眼泪汪汪,心里一阵难过。15分钟以后,李向群苏醒过来。他喝了两碗水,休息了几分钟,不顾大家的劝阻,又扛起了沙包。这时,他每走一步,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还直打颤。他咬紧牙关,紧锁眉头,心里默念着:坚持,坚持,再坚持。满头汗水的李向群扛到20多包沙袋时,终因疲劳过度,一头扑倒在大堤上,口吐鲜血,昏死过去。

11点5分,李向群在教导员王战飞的护送下,被送进公安县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室,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抢救,李向群才慢慢睁开了双眼。李向群此时生命垂危,但还用微弱的声音对教导员说:“管涌堵住了没有?还滑不滑坡?晚上还有没有任务?”教导员流着眼泪说:“向群!你安心治病吧,大堤没事了。”

当天下午,李向群被紧急送到武汉抢救。因为他极度劳累,导致心力衰竭,肺部大面积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于22日10点10分永远闭上了眼睛。

1998年8月28日,南平镇港关中学校门口挂着“李向群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下午1点半在港关中学为抗洪英雄李向群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场里摆满了花圈,烈士的遗像高高悬挂在深蓝色的挽幛上,“为人民战洪魔流芳千古,保大堤献青春英名永存”的挽联在风中飘动。

55岁的唐书秀大娘热泪涌流,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呜咽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孩子是累死在大堤上的啊!”

师政委曾求腾噙着泪花念悼词,念着念着失声痛哭起来。琼山市副市长王舜边哭边说:“向群是党的好儿子,是我们琼崖人民的好儿子啊!”

李向群,一个崇高的形象永远屹立在千万人的心头;李向群,又一位伟大的英雄,英名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