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朱自清出生
在126年前的今天,1898年11月22日(农历1898年10月9日),诗人朱自清出生。
图:上学的时候,觉得朱自清的名和字都很特别,后来才知道,都是有出处的,“自清”二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佩弦”二字出自《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人物生平
1912年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文学研究会8位诗人的合集《雪朝》第一集,内收朱自清的诗作19首。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人物评价
朱自清的清廉爱国,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评)
朱自清第一任妻子武钟谦女士
朱自清在北京大学期间,与友人在万寿山合影。左二为朱自清
左为朱自清,1921年冬,在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时与友人合影。
左三为朱自清
1921年10月,一师学生汪静之、潘漠华、魏金枝、柔石、冯雪峰等发起成立晨光文学社,聘请朱自清、叶圣陶担任顾问。这是成立后的留影。右起:汪静之、曹诚英、胡冠英、朱自清、叶圣陶、程仰之。
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
图为《诗》的创刊号
由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叶圣陶创办的《诗》月刊,于1922年初创刊。这是五四以来第一家专门登载新诗和新诗评论的刊物。在这一期发表了朱自清的新诗《转眼》和《杂诗三首》。
图为杂志封面
1923年暑假,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相约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散文。这两篇同题散文同时发表在1924年1月25日的《东方杂志》第21卷上。
1925年,由俞平伯推荐,朱自清先生来清华大学任教授。这是朱自清先生学习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开始。1926年,参加向段祺瑞执政府的请圞愿示圞威游圞行,“三一八惨圞案”中幸免,写有《执政圞府大屠圞杀记》、《哀韦杰三君》等文。1927年,写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1928年,朱自清先生参与创办中文系,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歌谣”等课程。
1927年,小坡公与儿孙们摄于扬州。前排中间坐者为小坡公,即散文《背影》中所描述的“父亲”;左为朱自清的长子朱迈先,右为朱自清的二女朱逖先。后立者为朱自清的弟妹,左起朱国华、朱物华、朱玉华。
左二为朱自清
1932年7月26日自欧洲回国途中摄于Conte Rosso号海轮上。
图为朱自清与陈竹隐
1932年8月4日,朱自清与陈竹隐在上海结婚。
中排右二为朱自清,右三为陈竹隐
朱自清与陈竹隐赴普陀山度蜜月。
右四为朱自清,右一为陈竹隐
1932年,朱自清、陈竹隐与友人摄于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前。
左起:俞平伯郭绍虞浦江清顾颉刚赵万里朱自清陈竹隐郑振铎夫人高君箴 顾颉刚夫人殷履案 郑振铎
1933年春,在燕京大学郑振铎宅前合影。
朱自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1935年10月15日由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左起第二人为朱自清,第三人为冯友兰,第六人为陈竹隐
1935年,朱自清夫妇和冯友兰、叶石荪夫妇等摄于清华园。
1936年11月,日军进攻绥远和察东,当地驻军奋起抗击,一举收复了百灵庙和大庙。消息传到北平,各校师生群情振奋。清华和燕京师生联合组织慰问团。18日,朱自清(左三)代表清华教职工与清华学生自治会主席王达仁(右三),会同燕京大学教授梅贻宝(左二)及学生代表,到绥远集宁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二排坐者左起:浦江清朱自清冯友兰闻一多唐兰游国恩罗庸许维通余冠英王力
沈从文
1946年5月3日,西南联大结束时与中文系全体师生合影于教室前。
右起:余冠英许维通 李广田朱自清潘光旦张奚若吴晗闻一多夫人高真 闻一多女儿闻名 潘光旦夫人
1947年7月20日,闻一多死难周年纪念会后,部分与会者在清华大礼堂前合影。
图为朱自清(右五)1948年与清华大学中文系学生在清华园三院前合影
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中,朱自清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国民党特务任意抓人的时候,他多次在家中掩护进步学生。
朱自清手稿
1948年1月29日,作旧体诗《夜不成寐,忆业雅〈老境〉一文,感而有作,即以示之》。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清华师生举行反对美国扶日大游行
朱自清在声明上签字后,当即嘱咐三子朱乔森退还了面粉配给证和当月面粉票。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即8月10日还断断续续地对陈竹隐、朱乔森说了两句话:“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朱自清墓,墓碑为冯友兰书写。朱自清骨灰安葬在北平万安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