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厉麟似出生
在128年前的今天,1896年2月28日(农历1896年1月16日),民国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厉麟似出生。
厉麟似(1896~1970)
厉麟似,1896年2月18日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界代表人物、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中欧教育文化交流先驱,被誉为“中国甘地”,在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厉麟似早年曾留学日本、德国,获耶拿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曾任蒋介石对德外交顾问、国民政府教育部司长、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并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联合国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德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是沟通中国领导层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桥梁人物,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是中国国联外交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国学功底深厚,并精通德、日、英、法等六国语言,引进并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著作及影视作品,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到了西方世界。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厉麟似曾为国民政府时期电影行业的最高行政官员,对中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他首次提出了中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并积极推介《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抗战爆发后,厉麟似因与国民党高层意见相左,而辞去国民政府职务。解放后,他受邀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70年10月21日在上海逝世。厉麟似是清代诗坛名宿厉鹗之后,晚清金石书画名家厉良玉之子。其长子是著名外交家厉声教。
历史贡献
一、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1932年,厉麟似代表国民政府赴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厉麟似回国后,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单位的热情邀请,各处进行演讲,介绍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考察感想。他还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建言中国教育改革。他回国后的演讲、报告、撰文,以及随后考察报告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初等教育方面,在厉麟似等人的建议下,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了《小学规程》,规定了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施方针:培养儿童健康体格;陶冶儿童良好品性;发展儿童审美兴趣;增进儿童生活知能;训练儿童劳动习惯;启发儿童科学思想;培养儿童互助团结之精神;养成儿童爱国爱群之观念。同时在课程设置与教材方面,该规程将党义改为公民训练,增加卫生科目,并规定小学科目视地方情形,酌量分合。社会、自然、卫生三科在初小合并为常识科,劳作科、农事工艺作业,可单设一种,即以所设一种命名为某某科。其余必要作业,并入性质相似的科目之中。美术在低年级可与劳作合并,成为工作科。应有乡土教材,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编辑,呈教育部审定。
中等教育方面,中等教育承担着升学与就业训练两大任务,但原来的选科制和学分制却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为高等教育输送的人才不合格的问题;师范科、工科、农科、商科、家事科等又过于分散,办学效益差,办学质量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学校教育对各种师范人才的需要。受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赴欧教育考察团的影响,1933年教育部在《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的基础上,又相继颁布了《中学规程》、《师范学校规程》、《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等。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部将普通中学、师范中学和职业中学三种学校分别设立,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普通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在高中阶段取消选修科,加强基础课;将全国中等教育学制统一调整为“三三制”,取消允许地方实行“二四制”或“四二制”的随机规定。此次中等教育学制的调整基本构成了现代中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方面,厉麟似等人的建议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受到重视,促成了教育部对中国大学分布集中及科系设置重复问题的解决。1933年6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通令国立北平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合并文法等科,同时还将山西省立法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入山西大学,从而拉开了大学合并、系科改革的序幕。193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特种学科可设一级或二级。获有硕士学位,在研究院继续研究二年以上,或在高等学校任教三年,经审查合格都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专修科修业二至三年,医学专科于三年课目修毕后,须再实习一年。
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赴欧教育考察团及其活动也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教育交流。中国赴欧洲教育考察团考察欧洲八国,内容甚为广泛,由幼稚园以至大学,由中央教育行政,至地方最小单位之教育行政,由课堂教学以至电影教育、电音教育,无不一一留意。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热情接待,各种教育材料也尽量提供,因此,所得考察材料颇多,主要包括教育法令、教育书报、学生成绩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物品,成为可供中国教育界参考的重要资料。欧洲各国政府及教育界人士的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和中国考察团的实地考察,加深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直观了解和对欧洲文化的认识。同时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欧洲各国也增加了对中国教育文化的了解。大量教育资料的获得,也增强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另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和中国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相继出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这两份报告书也使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所偏重的美国取向开始向欧洲有所转移,增强了中国同欧洲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
二、沟通德国军事顾问团 发展中德关系
厉麟似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对德外交中的重要人物。他虽从未在外交部担任过实际职务,但却是国民政府与德国外交关系的主要推进者之一。
作为蒋介石对德外交的核心人物朱家骅的“左右臂膀”及重要智囊,厉麟似对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存续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沟通中国高层与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桥梁人物,并与朱家骅几经曲折,最终促成了德国前国防部长、被世人尊称为德国“国防军之父”的塞克特将军的来华,并同意担任在华德国军事总顾问。中德关系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双方在文化、经贸、军事、外交方面的关系日益密切。1935年5月,两国宣布外交关系由公使级升格为大使级。
三、推动国联外交 引导国际舆论
厉麟似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国联外交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在20世纪30年代任职教育部期间,他积极推动中国与国联(联合国前身)在文教事业上的合作与互动,并主张借助国联赢取更多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的同情与支持。
1936年3月,厉麟似与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举为国联中国分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理事。作为民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对外组织之一,国联同志会对中国争取国际舆论生存空间和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了解,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7月22日,国联同志会致电日内瓦国总会、各国分会告知卢沟桥事变之经过,敦促各国政府制裁日本,以维正义而保和平,在舆论上赢得了主动权。
厉麟似有效推进了中国与国联的文化外交,并在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国国联同志会等国联中国分会的创建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抗战期间,他以其自身的影响力,在中国国联同志会、中德文化协会等对外组织的职务和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外交界、新闻界、军政界、学界等欧方人士保持的友好关系,开展对欧国民外交工作,推进对欧宣传,努力为中国人民抗战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推进中国电影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电影行业的最高行政官员之一,厉麟似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最新思想与技术成果,并对我国电影行业进行了改革。他积极推行教育电影,为国产影片制定标准,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发展民族电影事业,为拍摄国产优质教育影片积极筹资,举办优良国产影片评选,并首次提出了我国电影的分级制度;他积极推介《渔光曲》、《三个摩登女性》等优质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并引入了一批国外的优秀教育影片;他还与陈立夫等人一同编纂发行了中国第一部电影百科辞典——《中国电影年鉴(1934)》。
五、译介研究日德军事著作 助力抗日战争
1936年,厉麟似翻译出版了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代表作《一个军人之思想》。该书在国民党军方中广为流传,成为军队建设的重要参考书。
抗战爆发前夕,厉麟似曾受友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之邀为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后又听取了蒋百里的建议,举家由南京迁至上海,全力助其翻译德国军事著作。在八年抗战期间,厉麟似翻译了很多日本和德国的军事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领导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初期,厉麟似与蔡元培、胡愈之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厉麟似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领导中国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作为中国非暴力不合作的先驱,厉麟似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上海大批的文化人。教育家钱均夫、历史学家吕思勉、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等上海文化名人都深受其影响,在面对敌人威逼利诱时表现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智慧与胆识。
八、创立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厉麟似分别与蔡元培、朱家骅、陶行知、陈立夫等人一同发起创立了国联世界文化合作中国协会、中德文化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等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对外组织与文教组织。
九、为国培养大批精英人才
上海“孤岛时期”,任教于暨南大学的厉麟似仍坚守在“孤岛”,为国家努力培养抗日战线上的文化精英。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解放后,在担任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教授期间,厉麟似为新中国培养出了大批高端外语人才。
历史评价
蒋介石:厉家祥学问很好,有才干,但不是帅才。
希特勒:厉博士是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中国人。
顾维钧:家祥为人十分低调,从不张扬,惟有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才真正展露出他的英豪本色。可钦可佩!
钱学森:厉先生学贯中西,融会古今,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爱国知识分子,为我们后辈青年树立了榜样。他对我为人治学也多有帮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用来形容厉先生再贴切不过。
《中国日报》:厉麟似博士是中国的“圣雄甘地”。他以其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与外交史上的地位而著称,对于推动中国和欧洲及国际联盟的关系,增强中欧人文纽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厉博士是连接中欧文化的一座桥梁。他在帮助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中国带来了大量西方的进步思想。
《上海日报》:上海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厉麟似博士是上海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国际社会争取了很多支持和资源来对抗日本的侵略行径,为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不惜牺牲生命。他在上海也以救济犹太难民而闻名。在厉博士等人的努力下,上海曾一度成为犹太难民的“避风港”。
光明网:厉麟似虽不是如顾维钧、颜惠庆一样的职业外交家,但由于他在国联与中欧文教界的影响力,及个人的学识与才干获得了蒋介石与朱家骅等人的赏识,并成为他们在国联外交与对德外交方面的核心智囊,使这位生长于西子湖畔,一生低调的江南文教界耆宿成为20世纪30年代民国外交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中国网:厉麟似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显示出国不可侮、民不可辱的铮铮傲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宁可食不果腹,妻儿颠沛,也绝不与他们妥协合作,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的翻译研究成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后世进一步研究。
海外网:厉麟似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外交家,也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之一,对于促进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网:厉麟似是上海文化界抗日代表人物。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影响了国内外大批文化精英,使其成为文化界抗日救亡的思想领袖,被誉为“中国甘地”。他的军事研究成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依据,为中国抗日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戴季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陈寅恪:世人多知麟似先生西学了得,殊不知其国学造诣亦堪称道。
梅兰芳:麟似先生虽长年游学海外,却很喜爱京剧。他思想深邃,见识广博,有幸相识,获益良多。
(摘自《红歌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