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陈宰均出生
在127年前的今天,1897年3月17日(农历1897年2月15日),中国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陈宰均出生。
陈宰均
陈宰均,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在我国农业院校中首次创设动物营养实验室,进行营养科学研究。翻译世界畜牧名著《饲料与饲养》,传播畜牧先进科学,是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他针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研究,对平衡膳食营养(蛋白质氨基酸)作出重要贡献。
陈宰均,字孺平,1897年3月17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平镇。1912年入杭州安定中学,二年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于1916年毕业,考入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后,得官费留美。他认为中国以农业立国,而农业反落人后,改良农业实为图强当务之急,故留学美国时,毅然入伊利诺大学专攻畜牧。1921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复入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研究营养化学及家畜饲养学,二年获科学硕士学位。
陈宰均在美国学习期间,特别关注祖国农业生产的改革,曾撰写《中国农业革命论》发表于《东方杂志》上。他于研究之余,在美国纽约州农场兼职,略有积蓄。鉴于化学工业对国计民生极为重要,1923年又由美赴德,入柏林大学研究院,从师生物化学名家阿布德海丹(Abder-halden)教授学习。1924年归国,任青岛农林局畜牧组主任技师,于青岛李村农事试验场兴建种猪舍和种禽舍,进行科学试验,推广良种,造福于民,牧场规模与设施为当时全国之冠。他以山东本地猪种为主进行饲养试验,表明山东地方猪种晚熟,即使多食甘薯藤等青粗饲料,亦能生长,而早熟的巴克夏猪则难以生长。因此,早熟的猪种,需用浓厚饲料,而晚熟猪种,则能利用青粗饲料。此后,因经费困难,难以继续,1926年去保定,任河北大学教授。
当时,河大校务正待建设,举凡课程的设置,农场的规划,皆须他谋划;同时北京农业大学亦敦请任教。(北京农业大学前身为清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23年3月改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7年8月北京各大学改组为国立京师大学校,北京农业大学并入为该校农科,1928年京师大学校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科为该校农学院。)2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教育经费毫无保障,教授薪俸积欠甚多,而他奔走京汉道上,不以为苦。不久,直奉战起,时局混乱,他南下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数月后,战事停止。1926年秋,他应北京农业大学与河北大学电促,重返北京任教。课余时,发表文章于《东方杂志》与《甲寅杂志》,倡导国人重视农业生产与教育之改革,主张中国农业既要农化,也要工化,盛赞苏俄土地国有化,以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曾撰文《农化解》,载章士钊先生(当时章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主办的《甲寅杂志》,引起各方重视。他曾一度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中国国民党北京特别党团执行委员。1927年国共分裂后,他退出国民党,致力于教育事业。历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河北农学院和北平大学农学院等院校教授,以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任教时间最久。他除教课外,翻译了亨利·莫礼逊著《饲料与饲养》世界畜牧名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部畜牧名著,它对我国畜牧科技和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9年春,陈宰均在北平大学农学院主持成立了动物营养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动物营养科学的研究,着重于蛋白质的品质及维生素方面的研究工作。
陈宰均性格敦厚,胸怀磊落,待人接物和蔼可亲,不仅同事喜欢与他交往,而且青年学生也都乐于接近他。他授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重视实习,力求学生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有系统的了解;他对工作勇于负责,克贯始终;他对教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我国营养学家陈朝玉、罗登义等人,皆是在他亲自培养下成才的。他素患胃疾,青年时代体质颇强,后因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加以教学辛劳,大损健康。1934年2月父伯庸病故,奔丧南下,以悲哀过度,宿疾突发,北上后又因竭力补课,病情加重。同年8月15日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年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