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斯行健出生
在124年前的今天,1901年3月11日(农历1901年1月21日),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斯行健出生。
斯行健,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他是早年留学回国开创古植物学的学者。为中国古植物学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是第一部系统总结中国古生代植物和陆相地层问题的著作。他的《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一书,率先指出了中国中生代植物群演替规律,并提出了中国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划分方案。他艰苦创业,治学严谨,为中国古植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斯行健,字天石,1901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斯宅村。其父斯耿周曾留学日本,在家乡兴办新学。斯行健在其教育、熏陶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得到教师器重。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进预科学习。两年后,转入地质学系,在李四光和葛利普等教授的影响下,对古生物学钻研尤深。1926年大学毕业,应中山大学招聘,赴广东中山大学任地质地理系助教。两年后又到德国留学学习古生物学,随柏林大学古植物学大师高腾教授攻读研究生。他抱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爱国激情,一头扎进古植物学的知识海洋,以自己的努力博得导师的青睐。斯行健在名师的精心培育下迅速成长,完成论著多篇,并于1931年以优秀论文《中国里阿斯期植物群》通过答辩,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古植物学家。随后赴伦敦出席国际植物学会,并与印度古植物学创始人萨尼教授结为密友。两位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亚洲学者从此常以彼此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为各自祖国的古植物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此后,斯行健又赴世界上古植物学研究的另一中心——瑞典,去学习瑞典优良传统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在短期内完成了专著稿2部,再次为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1933年斯行健载誉归来,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开设古生物学讲座。这门课程的首次出现,为国内本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4年后,斯行健到心向神往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准备在李四光教授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做些扎实的古植物学研究,却因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困难重重,未能顺利展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图书、标本在内迁中,几经周折,辗转搬运损失殆尽,他个人多年苦心搜集的资料又几乎全毁于庐山。后在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稍好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在战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仍能完成重要著作多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地质研究所获得了新生,给斯行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带来了希望。他以加倍的努力投入工作,1950年发表论文4篇,出版科普读物1册。1951年又连续发表了论著12篇之多。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在接受原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组建了一批研究所。亚洲历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古生物学研究的机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该所后来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又再度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斯行健先后被任命为代所长、所长。
斯行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代表,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1953年《古生物学报》创刊以来,斯行健连任编委,他也是中国《古生物志》的编委。50年代他所发表的著作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以往的总和。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三等奖。
评论:中国古植物学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