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实验事件
在9年前的今天,2016年5月2日(农历2016年3月26日),韩春雨实验事件。
韩春雨“发现”的基因编辑工具NgAgo
2016年10月11日,13位中国科学家发表实名声明,称他们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事件最初缘起于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称格氏嗜盐碱杆菌中的蛋白质NgAgo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能够被利用到基因编辑中,成为一种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这样一个发现很快被媒体称作“诺奖级”的科学发现。
但在此后的三个多月时间里,过多科学家纷纷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在受到此质疑下,最初发表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声明称,将对韩春雨论文展开调查。与此同时,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也在今年8月份表示,将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并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历史今天》记者联系到其中的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员。尽管他的课题组实验也无法得到阳性的结果,不过李劲松仍然十分谨慎,他表示:“韩春雨事件我们还是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解决,他说再过一两周会有相关信息公布,我们还是等他的回复,等第三方的调查,希望能够尽快有结果。”
韩春雨
韩春雨
大多数人已经放弃
据李劲松介绍,他的课题组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实验:一个是在Oct4-EGFP的小鼠受精卵中进行NgAgomRNA和gDNA的注射,尝试了不同的浓度组合,在囊胚的时候也有看到不亮或者发光很弱的情况,但是测序发现序列并没有突变;另一个是在细胞水平,我们最初是在Oct4-EGFP的单倍体细胞共转NgAgo和gDNA载体,分选双阳性的细胞直接测序或者培养后测序,均没有突变。
“我们开始怀疑NgAgo的表达窗口比较窄,就改造载体建立了稳定表达Ago的细胞系,依然没有突变。后面我们就完全按照NBT(《自然·生物技术》)文章里的实验,在293T细胞中打靶hDYRK1基因,gDNA的长度位置都和文章一样,还是没有能突变。”李劲松对《历史今天》记者表示。
此次发表声明的13名科研人员包括,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这些科学家认为,韩春雨应该公开所有原始数据,韩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学及其他相关单位,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该启动学术调查。
不过迄今为止,相关方面都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不过韩春雨本人仍表示,他向《自然·生物技术》亚太通讯员DavidCyranoski提供了一份5人的名单,并称这5人是能够重复其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证明还需时间?
虽然记者没有直接联系到韩春雨本人,但是两个月前,记者曾经了解到中科院上海神经所研究院有实验室依然在试图重复韩春雨的实验,并即将在近期公布实验结果。当时接近该实验室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对《历史今天》记者表示:“在同事的实验室里韩春雨的实验已经被再次证明,确定无误。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等我们的文章正式发表吧,不会超过两个月。只有科学的论文才具有说服力。”
这位知情人士还对记者表示:“根本没有人给《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写过完整的质疑报告,包括实验细节,这是非常可笑的。而且该杂志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给过韩春雨任何的质疑邮件。”
此后,记者联系该知情人士时,被告知“实验仍然在进行中”。不过现在两个月已经过去,该实验室的验证结果并未公布。而在昨天公布的13个课题组的实名声明名单中,记者发现了中科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神经所的杨辉课题组也赫然在列。杨辉发表声明称:“我们针对小鼠胚胎的GFP基因、Tyr基因分别设计了四个gDNA(在三家公司都试过合成了),NgAgo用了三种不同版本(密码子优化或者NLS在N端、C端),操作几百个胚胎,生了三百多只小鼠,都没有检测到敲除。之后我们又在细胞水平针对猴的Tyr基因、293的GFP基因、N2A的Tyr基因进行操作,也没有检测到任何基因编辑。最后我们完全按照韩春雨文章中fig4的DYRKIA基因进行操作,也完全没有效果。”
对此,记者再次联系上述知情人士,他对记者表示:“我昨天就知道他们会发表联名声明了。我们的实验仍在继续,请多给我们一些时间。”
此前有媒体报道,上两周在哥本哈根举办的CRISPR基因编辑大会上,来自美国、丹麦、德国顶尖的基因编辑领域实验室参会,但是几乎无人提及韩春雨的诺奖级的NgAgo技术,这或许意味着该技术的重复工作已经遇冷。
在相关调查结果尚未出炉的背景下,韩春雨及河北科技大学已经荣誉加身。在论文发表后,韩春雨本人相继收获了河北省科协副主席、“美丽河北·最美教师”等称号,并在近期正式成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候选人之一,而且河北科技大学还推荐韩春雨为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候选人。与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批准韩春雨作为项目负责人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完善及应用探究》项目100万元的研究经费,项目起止年月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
接下来最重要的任务是第三方调查由谁来完成。事实上,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权力、能力,也没兴趣对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除非论文遭到同行的高度质疑。比如,有的杂志会委托第三方进行重复,而更多的则是让科研机构自己来处理。
真正有责任和权力对成果开展调查的,是作者所在的单位,以及为课题提供经费的资助者。一般情况下,作者所在科研机构或资助者会指定领域内公信度高的几个课题组,对实验进行重复。在此过程中,受质疑课题组应配合指导完成实验,如果不配合,就必须接受调查。如果指定课题组重复出实验,则同行认可该成果,继续向前推进;如果无法重复,至少从科学上给同行一个明确信号,避免大家无谓的投入。至于其中原因,可以留给机构和资助者去仔细调查,并妥善处理。
韩春雨发撤稿声明
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官网上,还清楚列出了韩春雨论文的前后发表和撤回的坎坷记录。历史今天记者看到,该论文最初于2015年6月3日投稿后被《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收到,2016年3月21日接受,而后在2016年5月2日发表,2016年11月28日又进行过更正,最终于2017年8月2日(北京时间8月3日)撤回。
2017年8月3日,韩春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