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被宣布为异端


在504年前的今天,1521年5月25日(农历1521年4月20日),马丁·路德被宣布为异端。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促进了基督新教的兴起,因此,马丁•路德也被称为新教之父。

在德国人眼中,马丁.路德这位500年前的宗教改革领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二战后西德的首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德语:Konrad Adenauer),是近代最伟大的德国人。为什么在德国人心中,马丁.路德的地位如此之高?而且是跨越了500年,仍然在人民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呢?

马丁•路德于1483年出生在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的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人家,后转为矿工。路德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马丁•路德的父亲非常重视路德的教育,送他到大城市就学。从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之后他在父亲的支持下,路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进入一所有名的大学开始学法学。马丁•路德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

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修道院。他非常遵守修会的教规,1507年他被晋升为神父。虽然他每天都做忏悔,但他依然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如何才能获得上帝的怜悯?”他的忏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建议他学神学,并将他1508年送往维滕贝格。在这里他成为圣经教授,他还学会了古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在对圣经的研习中,他对自称看作神与人之间中保的教会越来越持批评态度。

从1517年开始,路德在签名时将Luder改为Lu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词,意为“被解放的人”、“自由人”),来表现他内心的转折。路德在1517年万灵节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布他反对赎罪券,写了九十五条论纲。其实这九十五条的目的并非是号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学教授的身份将赎罪券的神学提出来讨论罢了。当时的人们认为天国的钥匙在教会手里,一个人进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们最怕的是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因此他们相信只要用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张赎罪卷能缩短死后在炼狱中的刑罚。赎罪劵可以在教堂里购买,因此当时的教堂和牧师都很有钱。马丁路德发现这样的说法与作法与圣经不符。赎罪券的买卖鼓励了处于罪恶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饶恕。就这一点,路德的神学与天主教会的神学有明显的不同。

有人把路德原本只是想要进行学术辩论的、用拉丁文撰写的《95条论纲》翻译成了德语,并印刷了成千上万份,使得这篇文章立刻不胫而走,传遍德意志和整个欧洲。论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已无人购买。路德此举得到各阶层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由于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教皇正式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通谕。路德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去,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被选帝侯腓特烈以“拦劫绑架”的方式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

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运动如燎原之火,迅猛发展。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欧洲民众开始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1521年,路德将《新约圣经》由希腊文译成德文。在路德以前就已经14次被译为标准德语,4次被译为低地德语。但这些翻译都是基于拉丁文翻译的,路德则是从圣经原文开始翻译。此后他又翻译了旧约,1534年算是完成了全部的翻译。更多的老百姓都可以读到、听到《圣经》中的上帝的话语,打破了原来罗马教廷对于《圣经》的解释垄断权,这对整个宗教改革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成功及其深远的影响,使得这位500年前的宗教改革领袖在德国人民心中有如此重要的位置。1933年,德国著名高校哈勒大学为了纪念马丁路德450周年的诞辰,将校名冠以马丁•路德,以纪念路德在该校的维滕贝格(Wittenberg)校区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