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商


在12年前的今天,2013年5月29日(农历2013年4月20日),双汇收购全球最大猪肉商。

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收购美国猪肉巨头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如果顺利获批,它将结束一段历史——数十年来,没有谁曾出海收购过一家生猪养殖和屠宰企业。不像矿产、牛奶和计算机,这个行业毫无“走出去”的动力。尽管中国生猪产业技术落后、成本高昂,且曾爆出丑闻,但它仍在自给自足的市场内悄然运转了多年。

2013年5月29日(周三)晚间,双方宣布已经达成协议,双汇国际以每股34美元的现金并购史密斯菲尔德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交易完成后,史密斯菲尔德将退市,成为双汇国际全资子公司。

双汇集团董事长、创始人万隆对腾讯财经独家透露,这桩并购的初衷,良好的技术、品牌是他看重的。

这也是迄今为止公布的中国公司对美国公司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仅从双方营收来看,这又是一桩类似于“蛇吞象”的交易:2012年,双汇国际旗下上市公司双汇发展(持股73%)的营业收入为397亿元;而史密斯菲尔德2012财年的营业收入是131亿美元(约803亿元人民币)。

而万隆曾在2012年透露,双汇集团的营收从2010年600亿元的规模,在2011下降到500亿元。他当时表示,希望2012年营收达到630亿元。从双汇集团层面的营收来看,依然远小于史密斯菲尔德。

但不容忽视的是双汇国际背后显赫的合作伙伴——鼎晖、新天域、高盛、淡马锡,还有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这桩“婚姻”门当户对的地方还在于,双方都有着难言的痛楚:瘦肉精阴霾让双汇品牌一时沉寂;史密斯菲尔德则历经着业绩起起伏伏和收购后难以协调的问题。

71亿美元超大手笔:钱从哪来?

2013年5月29日晚间,万隆对外解释了这一交易。这次海外并购的主体是双汇国际,双汇集团和双汇发展的母公司;交易金额为71亿美元,包括股权加债权。

万隆对收购资金的来源解释说:“71亿美元将是现金交易,来自我们的自有资金和国际银团。”

万隆表示:“现在中国支持大企业走出去,这是好事。走出去哪儿?我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美国的资源、品牌,在全世界都是比较好的。”

万隆介绍说:“史密斯菲尔德是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规模最大、品牌美誉度最好、技术最先进,销售额达到130亿美元。所以我们这次到美国收购,就是去选择史密斯菲尔德。收购以后,对实现双赢、实现我们在全球的扩张,都是一件好事。”

按照这位73岁中国企业家的计划,双方在并购后能够通过从美国进口高质量的肉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同时也继续服务于美国和全球市场。

双汇集团党委书记杜俊甫也强调,这一次股权交易目的是双方要在资源上优势互补,特别是借鉴外方在食品安全上的经验。

在被问及是否计划将更多国外企业收入囊中,万隆显得很高兴,他表示:“这一个还没做完呢,先不考虑其他的。收购还没交易完,刚开始签合同。”

双汇并购后援团:鼎晖新天域马来西亚首富

来看看这桩大手笔收购的买家吧。

2007年7月,双汇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员工(约263人)通过信托方式,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了兴泰集团公司(Rise Grand);随后又在那设立雄域公司(HeroicZone),并由兴泰集团公司100%控股;再由雄域公司联合其他公司成立ShineC,这便是双汇国际的前身。

去年资产注入之后,双汇国际持有的双汇发展股权,从之前的51.54%提升至73.26%。

截至2012年末,双汇国际最大的股东是鼎晖投资,持股33.7%;雄域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持股30.23%;加拿大华人曹俊生控制的润峰投资为第三大股东,持股10.57%;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的郭氏集团持股7.4%;因双汇国际员工激励计划而设立的运昌公司持股6%;高盛策略投资公司持股5.18%;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完全控股的Dunearn investment持股2.76%;备受瞩目的股权投资公司新天域,通过旗下两家子公司,共控股4.15%。

据万隆介绍,本次收购所用的71亿美元,来自其自有资金和国际银团支援。具体哪些机构予以了多少资金支持,尚未明确公布。

消息人士处获知,鼎晖或为此次收购的出资人之一。鼎晖目前持有双汇国际33.7%的股份,为最大股东。

摩根士丹利为双汇此次收购的财务顾问。摩根士丹利公关部门负责人阿克莱什•莱纳表示,摩根士丹利在此次并购融资方面起主导角色,会有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到贷款或发行债券的交易中,但莱纳表示目前无法透露有哪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史密斯菲尔德是一家好企业吗

双汇国际这次购买的,是一家业绩常坐“过山车”的企业。

史密斯菲尔德成立于1936年,在全美26个州拥有工厂,也在墨西哥和10个欧洲国家设有工厂。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它依靠并购快速增长,但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使其首度陷入亏损。

2008年至2009年,史密斯菲尔德经历了痛苦过程:一方面用于饲养生猪的谷物价格大幅上扬,同时,猪肉的市场供应出现了供过于求。股价一股跌至6美元以下,而业务经营需要迫使其不得不发行新股再度融资,包括曾在2008年向中粮集团出售5%的股权(已于2012年11月回购)。

2008年,它出售了牛肉业务及火鸡方面投资,专注于猪肉产品。母猪数量也减少了10%,一方面是为了削减成本,一方面避免供给过剩。2009年开始,公司将旗下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数量从7家削减至3家,关闭了6家工厂,将旗下100个品牌缩减至12个核心品牌。

史密斯菲尔德一度濒临破产边缘,2010年净亏损1亿美元。但仅一年之后,又实现了5.21亿美元的净利润。现在,史密斯菲尔德和另外3家主要竞争对手共同供应着全美70%的猪肉。

在回顾这一次惊险的悬崖之旅时,史密斯菲尔德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说:“经济状况拯救了我们,2011年人们对猪肉的需求重新上升,尽管他们不愿意看到价格上涨,但这却是真实发生了。”

2012财年,史密斯菲尔德实现营业收入131亿美元,同比增长7%;净利润3.6亿美元,同比减少3成。公司董事会在2012年财报中分析:“我们开始回头考虑公司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购的步伐太快,以至于收购的企业不能很好的融合和协调。”

然而近期,史密斯菲尔德面临的压力再度来袭:大股东之一Continental Grain在5月初要求其分拆业务,将猪肉加工、生猪肉生产、猪肉产成品以及国际猪肉业务分割成独立的3部分。Continental还指责其股价表现不佳,董事会应该实行股息分红,并且董事会应该增加席位,给有更丰富农业经验和品牌推广经验的人。

迫于压力,史密斯菲尔德不得不雇佣高盛作为其财务顾问,就其业务部门重整的问题寻求专业建议。

高盛目前约持有2%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份。而高盛在2006年时也曾为双汇集团的最大股东,且至今依然持股约5.2%。

美国肉能否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一家远在美国的肉类企业,能给中国市场带来什么?

养殖业分析师郭会勇表示,进口低价冷冻猪肉,作为双汇肉制品原料,可能将是双方合作第一步。他说:“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冷冻猪肉到岸价都非常便宜的。美国养殖业的最大特色就是饲料成本低。两国市场能连接起来的,就是冻品贸易;鲜肉部分不太可能,成本太高。”

这种推测的背景,是中国进口猪肉量的持续增加。2012年海关统计显示,冷鲜、冻猪肉分别同比上涨12%和162%。

除了冻肉部分贸易合作,双汇被认为还有可能借助史密斯菲尔德品牌优势,将其引入国内,利用新品牌抢占更多高端肉制品市场,彻底摆脱瘦肉精影响和低廉的形象。史密斯菲尔德首席执行官Larry Pope评论本次收购时说:“作为双汇的一部分,我们期待加速全球扩张战略。”

双汇的收购还需美国监管部门审批的风险。美国McKenna Long & Aldridge LLP律所高级合伙人、资深公司并购律师彼特•克劳斯(Peter Cross)认为,此次收购来自监管层的阻力不会很大,此前中海油并购加拿大石油公司尼克森获批的例子便反映了美国监管层方面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审查有所放松。

克劳斯认为,这桩并购对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国对于食品的需求很大,尤其对于国外商品的兴趣变浓,这桩交易有利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产品打开更广阔的的中国市场空间。

而对于部分美国人所担心的是否会有不合格的中国猪肉产品进入美国,克劳斯回应,任何进口的食品美国都有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这方面无须过于担心。

双汇押宝史密斯菲尔德可靠吗?恐怕还难以下结论,毕竟后者曾有在华经营7年后打道回府的经历。

2002年,比利时ARTAL集团和史密斯菲尔德在中国合资成立万威客食品,专门生产经营高品质的肉制品。2009年,正处业绩泥潭的史密斯菲尔德,将万威客以1.94亿元转让给中粮集团。

对交易持谨慎态度的还有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他指出,企业虽没买贵,但收购溢价率超过31%,也不算太精明。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年收入131亿美元,利润仅2.34亿美元,企业之大,利润之薄显而易见,接下来运营难度会不小。加之企业在美、墨等国的分支多有涉及环保的麻烦。尽管公司品牌和技术一流,但如何为双汇所用却是个难题,王剑辉认为,双汇此次收购风险颇大。

但对深陷食品安全危机的中国公司来说,如果能借助外力改善运营,将会在品牌、质量等方面迅速领先本土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