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出生


在121年前的今天,1903年6月25日(农历1903年5月1日),英国作家、《1984》作者乔治·奥威尔出生。

乔治·奥威尔(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是反极权主义的经典名著,其中《一九八四》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英语小说之一。

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公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茨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其数年的肺病,年仅46岁。乔治·奥威尔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人物生平

1903年,乔治·奥威尔生于英属印度彭加尔省(孟加拉邦)摩坦赫利(莫蒂哈里)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父亲供职于印度总督府鸦片局,家境并不宽裕,奥威尔自称家庭属于“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

1904年,随母亲回英国定居。

1905年,除了父亲仍任职于印度总督府的鸦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国牛津的亨利。

1911年,由于无力就读贵族学校,奥威尔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圣·塞浦里安预备学校,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恃强凌弱、规范化、反智等等。学校生活对他日后的性格有极大影响。

1914年,11岁的奥威尔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篇诗作《醒来吧,英国的小伙子们》。

1917年,奥威尔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进入英国最著名的中学——伊顿公学,但他穷学生的背景使他备受歧视。早年的经历对他同情社会底层、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对极权主义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2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的奥威尔,由于成绩平庸,无法申请牛津或剑桥奖学金,家庭经济状况无力供他升学,只得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做为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权,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对西方地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在缅甸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并因此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1927年,离开公职的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在这四年里他辗转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深入社会底层,先后做过酒店洗碗工、教师、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但他的上层社会身份和在伊顿公学形成的贵族口音使他很难被底层社会真正接纳。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经历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整体对于个人的压力和普遍的社会不公并且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奥威尔自己曾经提到“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1928年,开始写作生涯。为搜集素材,在巴黎和伦敦深入底层过穷苦生活。曾在巴黎的一家豪华旅馆做厨房帮工,又到英国肯特郡当农业帮工。这些生活经验后被写入《巴黎伦敦落魄记》;

1929年,退休金遭窃,在俄国饭馆做事,并请伦敦朋友找寻工作。

1930年,回到伦敦。在坎特郡作采摘忽布(一种香料)的工作、家庭教师、或书店店员,不断转职。

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处女作《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4年,以缅甸经验为题材的小说,《缅甸岁月》(Burmese Days)在纽约出版,在此之前,没有一家英国出版商愿意接受书稿。

1935年,小说《牧师的女儿》(A Clergyman’s Daughter),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几个月后,《缅甸岁月》终于推出英国版,是由高兰兹出版社出版的。

1936年,小说《让叶兰在风中飞舞》(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出版。受到当时评论家康普腾·马肯吉注目。为雅德尔菲等杂志撰稿。 受比克托尔·高兰兹之托,在一月去北部的谢菲尔德、曼彻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矿工业都市,观察不景气下的工人生活、失业情况。六月,与艾琳·奥修兰西结婚,离开伦敦,移居哈佛郡,写作兼营杂货店。七月,西班牙内战爆发。 年底与妻子艾琳一起去西班牙参加保卫共和国的国际志愿军。

1936年十二月,在塞克出版社支援下,赴巴塞罗那,报道西班牙内战。后加入统一工党市民军。在经历了社会底层的生活之后,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由西班牙共产党领导的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几个月之后,因为喉部中弹而不得不回国修养。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看到了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接纳了奥威尔的巴塞罗那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被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把政治警察特务、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目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当然受到严密的监控。他的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更为可怕的是,在共和军内部,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

遭到逮捕,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反而使奥威尔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或者确切的讲民主社会主义的信念。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1937年,《去维冈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出版。六月在前线受伤,喉部中弹,回英国休养。

1938年,出版《向加泰罗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该书报道西班牙内战,特别是国际志愿军内部左翼各派的相互争斗。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多次报名参军,皆因体检不合格遭拒。后参加国内警卫队。战前写的《上来透口气》出版。

1941年,为英国广播公司主持对印度广播。

1943年,任工党刊物《论坛》的文学编辑,并写专栏《随我高兴》。十一月起开始写《动物农场》(Animal Farm)。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1944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反法西斯战争的奥威尔写成了《动物庄园》一书。

1945年,战时后期任《观察家报》驻欧战地记者。艾琳病死,其时奥威尔尚在德国采访。《动物农场》出版,由于版税收入颇丰,生活开始宽裕,迁至苏格兰西海岸一岛上生活,继续为《论坛》及其他报刊写稿,并开始写《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

1948年,《一九八四》竣稿,书名只是把该年“四八”颠倒过来成为“八四”。健康状况恶化。

1949年,与索尼娅·布劳纳尔结婚。《一九八四》出版。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年仅4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