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在82年前的今天,1943年7月26日(农历1943年6月25日),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40年代初期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市。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起化学作用而产生的。这种烟雾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剂,滞留市区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于大气污染和高温,短短两天之内,65岁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余人,许多人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直到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还被称为“美国的烟雾城”。
毒气袭来
1943年7月26日,二战期间,洛杉矶遭到攻击,不是来自敌国,而是来自国内的烟雾。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大量烟幕涌向市中心,市区能见度降到三个街区。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政府将矛头指向南加州燃气公司的阿里索街工厂,这里大量生产合成橡胶的丁二烯。在公众压力下,工厂被暂时关闭,但烟雾仍在继续,这也证明它并非罪魁祸首。
当时,数千人出现咳嗽、流泪、打喷嚏的症状,严重者眼睛刺痛、呼吸不适,头晕恶心。随后,洛杉矶经常在夏季出现烟雾不散的严重污染现象,成为美国最早陷入空气污染的“雾都”之一。
这一“气体攻击”打响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烟雾之战的第一枪,从禁止在后院焚烧垃圾到新配方汽油、从发明汽车催化转化器到零排放的电动汽车的发展,对抗空气污染不但激励了技术创新,并且引发激烈的政治斗争。如何控制空气污染成为公众争论的热点。
(资料图片:1943年光化学烟雾笼罩下的洛杉矶)
与此同时,战后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大幅增长,洛杉矶和许多其他美国城市一样开始大力发展飞机制造业、军事工业等现代工业。截至上世纪70年代,洛杉矶市汽车保有量从30年前的250万辆激增到400多万辆。
美国空气污染问题专家迈克尔•霍夫曼说,在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不少没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患上严重肺部疾病。
加州理工学院多名教授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院里生活数月的人甚至不知道几英里外有座高山,而被称为“杀人尘”的空气污染物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
1979年9月,洛杉矶空气中的臭氧含量临界“危险点”。1989年秋天,美国《洛杉矶时报》在头版登载了一幅洛杉矶市郊高楼大厦轮廓线的照片,烟雾笼罩了整个洛杉矶市中心,能见度已降至三个街区。
查找元凶
1943年的严重雾霾事件极大地刺激了美国民众的神经,人们在震惊、恐惧中开始反思。
事件发生后,洛杉矶市很快成立了烟雾委员会。最初,所有人都将“毒气”的产生归罪于工厂排放。卫生部门开始排查工业排放,生产丁二烯的工厂随后被勒令暂时关门。然而,情况并未好转。
1943年至1946年,当地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纷纷聘请空气污染专家对雾霾构成进行分析。
空气污染专家雷蒙德•塔克直言,不应盲目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个产业、工厂或群体,问题面前各方“都有份”。他指出,当地官员缺乏法律赋予的进行雾霾治理的职权。
雾霾到底是什么?答案直到加州理工学院生化教授阿里•哈根-斯米特富有成效的雾霾研究后方才揭晓。
哈根-斯米特等人在1952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洛杉矶烟雾”属于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这种有害混合烟雾中除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外,主要含臭氧和醛类物质等,也有细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美国的空气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气态污染物、温室气体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可吸入颗粒物(PM)以及气候影响。
美国环保署新闻发言人内斯塔•琼斯介绍说,颗粒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影响巨大。从1997年开始,美国将颗粒物细分为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监测,并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 2.5)含量的新标准。
研究结论为加州乃至美国的空气质量标准制订提供了基础。由此,洛杉矶开始了一场治理空气污染之战。
饱受光化学烟雾折磨的洛杉矶市民于1947年划定了一个空气污染控制区,专门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它们的来源,探讨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汽车仍在不断地增多,美国政府对此感到头痛,连尼克松总统都沮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