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慊

qiànㄑㄧㄢˋ

qièㄑㄧㄝˋ



部首笔画

部首: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UNICODE:614A

五笔:NUVO|NUVW 仓颉:PTXC 郑码:UUXK 四角:98037

笔画顺序:点、点、竖、点、撇、横、横折、横、横、竖、竖、撇、捺


基本字义

慊 qiàn ㄑㄧㄢˋ 
  1. 不满,怨恨。
慊 qiè ㄑㄧㄝˋ 
  1. 满足,满意。

外语翻译

  • 英语:to resent; contended; satisfied
  • 德语:frustriert, unzufrieden ,befriedigt, zufrieden (Adj)
  • 法语:mécontent,satisfait

详细解释

  •  qiàn 

〈形〉

  1. (形声。从心,兼声。( xián)本义:嫌疑)
    1. 同本义 [suspect]
      1. 贵不慊于上者。——《礼记·坊记》
      2. 婾得避慊之便。——《汉书·赵充国传》
    2. “歉”。不足的 [deficient]
      1. 慊,贫也。——《广雅》
      2.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3. 宫室舆服,盖慊如也。——陆机《辩亡论》
    3. 又如:慊如(不足的样子);慊然(不满足的样子);慊慊(心不满足、心有嫌恨的样子)
      1. 恨的,不满的 [resentful]
        1. 贵不慊于上。——《礼记·坊记》。注:“慊,恨不满之貌也。”
        2. 衣若县衰而意不慊。——《淮南子·齐俗》
      2. 又如:慊苦(遗憾怨苦);慊恨(怨恨;遗憾)

        〈动〉

        1. “惬”。快心,满意 [be pleased;be satisfied]
          1. 行有不慊于心。——《孟子·公孙丑上》
        2. 另见 qiè

          〈常用词组〉


          词性变化

          •  qiè 

          〈动〉

          1. 满足 [satisfy]。如:慊心(快意;满意);慊意(满意);慊足(满足)
            1. 另见 qiàn

              〈常用词组〉


              国语词典

              •  qiàn ㄑㄧㄢˋ 

              〈动〉

              1. 不满、怨恨。
                1. 《玉篇·心部》:「,切齿恨也。」
                2. 《礼记·坊记》:「贫不至于约,贵不于上,故乱益亡。」
              2. 不足、缺乏。
                1. 《孟子·公孙丑下》:「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乎哉?」
              •  qiè ㄑㄧㄝˋ 

              〈动〉

              1. 感到满足、快适。
                1. 《孟子·公孙丑上》:「行有不于心,则馁矣。」
                2. 《庄子·天运》:「彼必龁挽裂,尽去而后。」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簟切,音歉。【廣韻】恨也。【玉篇】切齒恨也。【集韻】意不滿也。

              又通作謙。【禮·大學】此之謂自謙。【註】讀爲慊。慊之言厭也,謂誠意自足。【朱註】快也,足也。 亦通作嗛。【荀子·榮辱篇】臭之而無嗛於鼻。【註】與慊同。【史記·文帝紀】天下人民,未有嗛志。

              又【集韻】【正韻】詰叶切【韻會】乞協切,𠀤音匧。【集韻】足也。或从口。【莊子·天運篇】盡去而後慊。

              又【集韻】苦兼切,音謙。意不足也。

              又【集韻】賢兼切,音嫌。【說文】疑也。或省作兼。或通作嫌。【前漢·趙充國傳】婾得避慊之便。【師古註】慊,亦嫌字。

              又【集韻】離鹽切,音廉。【說文】帷也。或从巾从廉。


              说文解字

              疑也。从心兼聲。戶兼切


              (慊)疑也。疑者、惑也。故下文受之以惑。今字多作嫌。按女部嫌者、不平於心也。一曰疑也。不平於心爲嫌之正義。則嫌疑字作慊爲正。今則嫌行而慊廢。且用慊爲歉。非是。又或用慊爲㥦。尤非是。大學。此之謂自謙。注曰。謙讀爲慊。慊之言猒也。凡云之言者、皆就字之本音本義而轉之。猒足、非慊之本義也。至若鄭本周易爲其慊於陽。故偁龍焉。鄭注云。慊讀爲羣公溓之溓。古書篆作立心與水相近。讀者失之。故作慊。溓、襍也。陰謂此上六也。陽謂今消息用事乾也。上六爲蛇。得乾氣襍似龍。此鄭注則易慊爲溓。皆不用字之本義也。从心。兼聲。戸兼切。七部。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tɕʰiæn˥˧; tɕʰiɛ˥˧
              • 日语读音: URAMU AKITARIRU
              • 韩语罗马: KYEM HYEP
              • 现代韩语: 겸
              • 客家话: [客语拼音字汇] hiam2 [台湾四县腔] kiam1 kiap7 [客英字典] kiap7 [海陆腔] kiam1 kiap7 [宝安腔] hiam2 | kiam1 kiap7
              • 粤语: him3 hip3
              • 潮州话: qiàn/戈奄2(歉) xián/何奄5(嫌)通嫌,kiam2(khíam)[澄海]kiang2 ,kiag4(khiak) ,hiam5(hîam) [澄海]hiang5
              • 中古音: 溪母 忝韻 上聲 嗛小韻 苦簟切 四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溪母 怗部 ;溪母 添部 ;匣母 添部 ;王力系统:溪母 葉部 ;溪母 談部 ;匣母 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