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櫟

ㄌㄧˋ

yuèㄩㄝˋ



部首笔画

部首: 部外笔画:15 总笔画:19 UNICODE:6ADF

五笔:SXRS|SRXS 仓颉:DVID 郑码:FZZF 四角:42994

笔画顺序:横、竖、撇、点、撇、竖、横折、横、横、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横、竖、撇、捺


基本字义

櫟 lì ㄌㄧˋ 
  1.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
櫟 yuè ㄩㄝˋ 
  1. 〔~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外语翻译

  • 英语:chestnut-leaved oak; oak
  • 德语:Eiche (S)
  • 法语:chêne

国语词典

  •  lì ㄌㄧˋ 

〈名〉

  1. 植物名。壳斗科麻属,落叶乔木。枝灰色,皮孔隆起。叶狭长,互生,边缘锯齿粗大。果实椭圆而端尖。种子可食,木材不适建筑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邢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疏】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内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此秦詩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十二月,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又【唐韻】以灼切,音鑰。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说文解字

    木也。从木樂聲。郎擊切


    (櫟)櫟木也。秦風隰有苞櫟傳曰。櫟木也。陸機曰。苞櫟、秦人謂柞櫟爲櫟。河內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其子房生爲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機以爲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作櫟是也。按陸意謂秦詩當是柞櫟。今觀許櫟梂二篆連屬。正與陸所云木蓼子房生爲梂者合。然則許意謂木蓼也。艸部云。草𣁬、櫟實也。一曰様𣁬。木部栩下云。柔也。其草一曰様。此則謂草𣁬爲櫟實。正陸所謂秦人謂柞櫟爲櫟。又云。栩今柞櫟也。草下櫟實字非木部之櫟。許意栩柔、様草爲一物。是名柞櫟。亦名櫟。而非柞也。亦非子梂生之櫟也。柞與棫爲類。櫟似椒榝。鄭箋大雅云。柞櫟也。則以柞與柞櫟合爲一耳。從木。樂聲。郎擊切。古音在二部。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li˥˧; jyɛ˥˧
    • 日语读音: KUNUGI
    • 韩语罗马: LYEK
    • 现代韩语: 력
    • 越南语: lác
    • 客家话: [梅县腔] lit8 jok8 lep7 [海陆腔] lit8 sok7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宝安腔] lit8 | jok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sok7
    • 粤语: lik1
    • 潮州话: lêh8
    • 中古音: 喻以母 藥韻 入聲 藥小韻 以灼切 三等 開口;來母 錫韻 入聲 靂小韻 郎擊切 四等 開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沃部 ;王力系统:來母 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