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欒

luánㄌㄨㄢˊ



部首笔画

部首: 部外笔画:19 总笔画:23 UNICODE:6B12

五笔:XYXS|YXXS 仓颉:VFD 郑码:ZSF 四角:22904

笔画顺序: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撇折、撇折、点、点、点、点、横、竖、撇、捺


基本字义

欒   
  1. 木名。也叫欒華、燈籠樹。《説文•木部》:“欒,木,似欄。《禮》:‘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楊。’”
  2. 古鐘口的兩角。《周禮•考工記•鳧氏》:“鳧氏為鍾,兩欒謂之銑。”
  3. 栱,建築物立柱和橫樑之間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廣雅•釋宫》:“曲枅謂之欒。”
  4. 同“鑾”。古時皇帝車駕所用的鈴。也指皇帝的車駕。《字彙補•木部》:“欒,與鑾同。”
  5. 通“孿”。雙生子。《韓非子•外儲説右上》:“薛公知之,故與二鑾博。”
  6. 古邑名。春秋屬晉。故址在今河北省趙縣西北。《左傳•哀公四年》:“國夏伐晋,取邢、任、欒。”
  7. 姓。《通志•氏族略三》:“欒氏,姬姓。

外语翻译

  • 英语:name of tree; a part of cornice
  • 德语:Luan (Eig, Fam)
  • 法语:Koelreuteria paniculata,Savonnier

详细解释

  •  luán 

〈名〉

  1. 木名。也叫“欒華”、“燈籠樹” [goldenrain tree]。無患子科。落葉喬木,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花淡黃色,圓錐花序,結蒴果,長橢圓形。種子圓形黑色,葉子含鞣質,可制栲膠。花可提黃色染料,又可入藥
    1. 拱,建築物立柱和橫樑之間成弓形的承重結構 [arch]
      1. 結重欒以相承。——張衡《西京賦》。注:“柱上曲木,兩頭受櫨者。”
      2. 又如:欒拱(屋架中承受梁木的曲木);欒櫨(屋中柱頂承樑之木,曲者爲欒,直者爲櫨)
    2. 通“孿”。雙生子 [twin]
      1. 薛公知之,故與二欒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常用词组〉


      国语词典

      •  luán ㄌㄨㄢˊ 

      〈名〉

      1. 植物名。無患子科欒樹屬,落葉喬木。羽狀複葉,卵形,邊緣具鈍鋸齒。夏季開黃 綠色小花。種子呈球形,黑色堅硬,可做數珠。
        1. 建築物中置於柱子上用以承載橫梁重量的弓形曲木。
          1. 《文選·張衡·西京賦》:「跱遊 極於浮柱,結重以相承。」
          2. 三國吳·薛綜·注:「,柱上曲木,兩頭受櫨者。」
        2. 鐘口的兩角。
          1. 《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鳧氏為鍾,兩謂之銑。」
          2. 唐·賈公彥·疏:「、銑一物,俱謂鍾兩角。古之樂器應律之鍾,狀如今之鈴,不圜,故有兩角也。」
        3. 姓。如漢代有欒布。

          〈形〉

          1. 參見「團欒 」條。

            《康熙字典》

            【唐韻】路官切【集韻】【正韻】盧官切【韻會】盧丸切,????音鸞。【說文】木似欄。大夫冢樹欄楝也。【周禮·冢人疏】大夫墳高八尺,樹以藥草。【廣韻】作樹以欒。【山海經】雲雨之山有木名欒,黃木,赤技,靑葉,羣帝焉取藥。【唐本草】謂之欒荆。【註】欒荆,莖葉都似石南。

            又【本草別錄】欒華,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稍長大。

            又欒欒,瘠貌。【詩·檜風】棘人欒欒兮。

            又鐘口兩角爲欒。【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疏】古應律之鐘不圜,狀如今之鈴,故有兩角也。

            又【禮·明堂位】鸞車,有虞氏之車也。【鄭註】鸞或爲欒。

            又【博雅】曲枅謂之欒。【左思·吳都賦】欒櫨疉施。

            又檀欒,竹貌。【枚乗·兔園賦】修竹檀欒。

            又姓。【春秋】欒書之後,代爲晉卿。枚乘《菟園賦》。

             


            方言集汇

            • 国际音标: luan˧˥
            • 唐代读音: luɑn
            • 日语读音: OUCHI HIJIKI MADOKA
            • 韩语罗马: LAN
            • 现代韩语: 란
            • 客家话: [梅县腔] lan2 [海陆腔] lan2 [客英字典] lan2 [台湾四县腔] lan2 [宝安腔] lan2
            • 粤语: lyun4
            • 近代音: 來母 桓歡韻 平聲陽 鸞小空;
            • 中古音: 來母 桓韻 平聲 鑾小韻 落官切 一等 合口;
            • 上古音: 黄侃系统:來母 寒部 ;王力系统:來母 元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