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zī” 髭组词
- 髭蟾 [zī chán]
1.亦称“胡子蟾”。 2.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四川峨眉山。
- 髭圣 [zī shèng]
唐太宗 的别称。
- 髭髭 [zī zī]
谓毛发张散。
- 髭毛 [zī máo]
方言。 谓毛发直竖张散。形容发怒、发脾气。如:他听了这句话,当时就髭毛儿了。
- 髭塔 [zī tǎ]
供奉佛须发之塔。
- 髭龙 [zī lóng]
唐太宗的别称。
- 髭髯 [zī rán]
1.亦作“髭?”。 2.胡须。
- 髭根 [zī gēn]
胡须的根部。
- 髭发 [zī fā]
须发。
- 髭须 [zī xū]
1.亦作“髭?”。 2.胡子。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嘴周围的胡子
- 髭鬓 [zī bìn]
胡须和鬓发。
- 银髭 [yín zī]
白髭须的美称。
- 须髭 [xū zī]
胡须。
- 鬓髭 [bìn zī]
犹须发。
- 赤髭 [chì zī]
1.亦作“赤頿”。 2.指有道僧人。
- 黑髭髭 [hēi zī zī]
形容黑而密。
- 胡髭 [hú zī]
胡子。
- 捻髭 [niǎn zī]
捻弄髭须。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
- 撚髭 [niǎn zī]
捻弄髭须。 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初刻》支言俚説,不足供覆酱瓿,而翼飞踁走,较捻髭呕血、笔塚砚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内吟哦,皆同説话。”参见“捻鬚”。
- 赤髭白足 [chì zī bái zú]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 捋髭钱 [lǚ zī qián]
见“捋须钱”。
- 张唇植髭 [zhāng chún zhí zī]
指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 拈断髭须 [niān duàn zī xū]
髭:嘴上边的胡子。频频搓转胡子,以致搓断了几根。形容写诗时反复推敲的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