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pú” 蒲组词
- 蒲海 [pú hǎi]
即蒲类海。
- 蒲璧 [pú bì]
古代一种上面刻有香蒲状花纹的璧。是表示爵位的一种信物。
- 蒲草 [pú cǎo]
即香蒲。其茎叶可供编织用。 香蒲的茎叶,可供编织用
- 蒲车 [pú chē]
用蒲草裹着车轮的车子。古代用于封禅或征聘隐士。
- 蒲蔽 [pú bì]
古时以蒲草编成的车蔽。
- 蒲鞭 [pú biān]
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 蒲庵 [pú ān]
草庵。
- 蒲草毛窝 [pú cǎo máo wō]
一种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头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宜于雪地行走。
- 蒲牒 [pú dié]
谓以蒲草作牒。
- 蒲褐 [pú hè]
蒲团褐衣。亦借指佛学或佛教徒。
- 蒲包 [pú bāo]
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用香蒲叶编成的装东西的用具
- 蒲笨车 [pú bèn chē]
以蒲草为遮蔽的车。
- 蒲墩儿 [pú dūn ér]
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 用香蒲叶、麦秸等编成的厚而圆的垫子,农村中用作坐具
- 蒲荷 [pú hé]
香蒲与荷的合称。
- 蒲谷 [pú gǔ]
蒲璧和谷璧,二种璧名。是古代代表爵位等级的一种凭证。《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后因以“蒲谷”借指一定的等级和权力。
- 蒲菜 [pú cài]
即香蒲。嫩时可食。
- 蒲博 [pú bó]
古代的一种博戏。亦泛指赌博。
- 蒲昌海 [pú chāng hǎi]
今新疆东部的罗布泊。自汉至唐称为蒲昌海,又名盐泽。地当西域东方的门户,为当时东西交通主要路线所经过。
- 蒲帆 [pú fān]
用蒲草编织的帆。
- 蒲捎 [pú shāo]
见“蒲梢”。
- 蒲陶酒 [pú táo jiǔ]
见“葡萄酒”。
- 蒲扇 [pú shàn]
用蒲葵叶或香蒲叶做成的扇子。 用香蒲叶做成的扇子
- 蒲柳 [pú liǔ]
1.即水杨。一种入秋就凋零的树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后因以比喻未老先衰,或体质衰弱。 2.用以比喻轻贱。 落叶灌木( Salix gracilistyla ),秋天早凋,也叫水杨,用来比喻或自谦身体衰弱蒲柳常质,望秋先零。——《晋书.顾悦之传》
- 蒲社 [pú shè]
殷之社坛。古代建国时必先立社,以祭祀地神。
- 蒲席 [pú xí]
用蒲叶编织的席子。
- 蒲月 [pú yuè]
指农历五月。旧俗端午节,悬菖蒲艾叶等于门首,用以辟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 蒲质 [pú zhì]
1.以蒲草为贽。质,通“贽”。见面礼。 2.蒲柳之质。因蒲柳早凋,常用喻质贱﹑体弱。
- 蒲且 [pú qiě]
人名。相传是古代善于射鸟的人。
- 蒲芦 [pú lú]
1.蒲草和芦苇。 2.蒲且。 3.蚌蛤之属。
- 蒲蠃 [pú luǒ]
蚌蛤之属。
- 蒲卢 [pú lú]
1.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2.一种细腰的葫芦。 3.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 蒲节 [pú jié]
指端午节。因旧时风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故称。端午节,因旧俗端午节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
- 蒲葵扇 [pú kuí shàn]
用蒲葵叶制成的扇。俗称蒲扇。
- 蒲葵 [pú kuí]
1.常绿乔木,叶子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在叶腋间,花小,果实椭圆形,成熟时黑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2.指蒲葵扇。一种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明. 魏学洢《核舟记》
- 蒲剧 [pú jù]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西省南部地区
- 蒲龛 [pú kān]
指佛堂﹑寺庙。
- 蒲塞 [pú sāi]
见“蒲簺”。
- 蒲辇 [pú niǎn]
金代军队中的一种职称。
- 蒲杨 [pú yáng]
蒲柳。
- 蒲酒 [pú jiǔ]
1.菖蒲酒。 2.蒲博(摴蒲戏,古代一种赌博名称)和饮酒。
- 蒲桃酒 [pú táo jiǔ]
见“葡萄酒”。
- 蒲鲊 [pú zhǎ]
古代一种腌制的鱼类食品。常在外面裹有竹箬﹑芦叶等,故名。
- 蒲筵 [pú yán]
蒲席。
- 蒲萄 [pú táo]
1.见“葡萄”。 2.古代骏马名。
- 蒲绒 [pú róng]
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以用来絮垫子或枕头。
- 蒲椠 [pú qiàn]
犹蒲牒。亦借指书信。
- 蒲线 [pú xiàn]
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用来填枕头芯。 香蒲的雌花穗上长的白绒毛,可用来填枕头芯
- 蒲戏 [pú xì]
即樗蒲戏。
- 蒲苇 [pú wěi]
蒲草与芦苇。
- 蒲奕 [pú yì]
犹博弈。
- 蒲勺 [pú sháo]
古礼器名。
- 蒲梢 [pú shāo]
1.亦作“蒲捎”。亦作“蒲稍”。 2.古代骏马名。
- 蒲弋 [pú yì]
蒲且的箭。泛指神射手的箭。
- 蒲类 [pú lèi]
1.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巴里坤湖(汉名蒲类海)附近。原为匈奴右部地,后属姑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军破姑师,以其地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共八国。东汉时惟蒲类前国尚存。 2.即蒲类海。古湖泊名。
- 蒲鞯 [pú jiān]
1.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 2.借指所骑的牛。
- 蒲式耳 [pú shì ěr]
英美制计量单位,计量干散颗粒物的体积时用,一蒲式耳合8加仑。
- 蒲篮 [pú lán]
1.亦作“蒲蓝”。 2.一种用竹篾﹑柳条等编制的扁圆形盛器。
- 蒲陶 [pú táo]
见“葡萄”。
- 蒲蓝 [pú lán]
见“蒲蓝”。
- 蒲稍 [pú shāo]
见“蒲梢”。
- 蒲龙艾虎 [pú lóng ài hǔ]
旧俗扎蒲草为龙形,扎艾草为虎形,于端午节挂在门上,以驱恶辟邪。
- 蒲人 [pú rén]
元明史籍对少数民族布朗族﹑德昂族的泛称。即古代的百濮。
- 蒲团 [pú tuán]
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多为僧人坐禅和跪拜时所用。 一种圆垫子,用香蒲草、麦秸等编成
- 蒲葵箑 [pú kuí shà]
即蒲葵扇。
- 蒲衣 [pú yī]
1.用蒲草编的衣服。 2.传说中的上古贤人。
- 蒲桃髻 [pú táo jì]
古代为儿童所束的葡萄形的发髻。
- 蒲饮 [pú yǐn]
蒲博和饮酒。
- 蒲缥侯氏 [pú piǎo hòu shì]
蒲缥塘子沟的侯氏家族,是南迁而来的平遥后裔。
- 蒲氏族谱 [pú shì zú p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蒲友 [pú yǒu]
指懂得享受夜生活的人。
- 蒲茸 [pú róng]
同“蒲绒”。
- 蒲棒 [pú bàng]
香蒲的花穗,黄褐色,形状像棒子。
- 蒲骚 [pú sāo]
一种包裹、城市古称,包裹指席草编织,类似手提包。
- 蒲瓜 [pú guā]
瓠瓜。
- 蒲场 [pú chǎng]
蒲——是香港广东话用词。 “蒲”是一个动词,原本应作“浮”,有游荡的意思。
- 蒲黄末散 [pú huáng mò sàn]
是一种药物,主治牙疼。
- 蒲轮征贤 [pú lún zhēng xián]
本则故事。
- 蒲城酥梨 [pú chéng sū lí]
蒲城酥梨以形美、果大、皮薄、色亮、质脆、含糖量高、郁香爽口、耐存储等特点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被评为“中华名果”。
- 蒲垟水库 [pú yáng shuǐ kù]
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城西南7.5公里,澄照乡东南隅,因所在地称蒲垟习称蒲垟,故名。
- 苎蒲 [zhù pú]
指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 织蒲 [zhī pú]
编蒲为席。《左传.文公二年》:“﹝臧文仲﹞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杜预注:“家人贩席,言其与民争利。”后即用作为政不仁与民争利之典故。
- 折蒲 [shé pú]
《晋书.忠义传.王育》:“﹝王育﹞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育将鬻己以偿之。同郡许子章……代育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后以“折蒲”为家贫苦学的典故。
- 烟蒲 [yān pú]
即石菖蒲。
- 唐菖蒲 [táng chāng pú]
即菖兰。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球茎为圆形,叶子剑形,全年开花,穗状花序,有红﹑黄﹑棕﹑蓝﹑紫﹑白等色。我国各地广泛栽植。球茎繁殖。供观赏。
- 石菖蒲 [shí chāng pú]
观赏植物的一种。茎可入药。
- 束蒲 [shù pú]
1.成捆的蒲柳。 2.“束薄为脯”的省语。谓有意混淆是非。
- 拔蒲 [bá pú]
乐府《西曲歌》名。悉用铃鼓,无弦有吹。
- 白蒲 [bái pú]
白色的蒲苇。
- 匾蒲 [biǎn pú]
即瓠瓜。
- 摴蒲 [chū pú]
1.亦作“摴蒱”。 2.古代博戏名。汉代即有之﹐晋时尤盛行。以掷骰决胜负﹐得采有卢﹑雉﹑犊﹑白等称﹐视掷出的骰色而定。其术久废。后为掷骰的泛称。
- 幅蒲 [fú pú]
蒲幅,指帆。
- 雚蒲 [guàn pú]
芦苇和蒲草。泛指水草。
- 菰蒲 [gū pú]
1.菰和蒲。 2.借指湖泽。
- 呼蒲 [hū pú]
谓博戏。蒲,樗蒲。
- 萑蒲 [huán pú]
1.两种芦类植物。 2.因盗贼常聚集于萑蒲所生之地,故亦用以指盗贼出没之处。 3.指盗贼;草寇。
- 缣蒲 [jiān pú]
指书册。
- 九节蒲 [jiǔ jié pú]
药草名。菖蒲的一种。茎节密,每寸达九节以上,故名。
- 枯蒲 [kū pú]
枯干的蒲草。
- 柳蒲 [liǔ pú]
柳和水杨。二者皆易生而早凋,因以喻体弱。常用为自谦之词。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 茅蒲 [máo pú]
斗笠,一种挡雨遮阳用的笠帽。
- 泥菖蒲 [ní chāng pú]
草本植物。白菖的别名。
- 箑蒲 [shà pú]
编织扇子的蒲草。
- 風蒲 [fēng pú]
指蒲柳。唐 杜牧《赴京初入汴江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诗:“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宋 范成大《满江红》词:“罨画溪山,行欲遍,风蒲还举。”清 厉鹗《召伯埭》诗:“稍喜湖天阔,风蒲舞鷾鴯。”
- 戒蒲 [jiè pú]
来自于粤语,指戒除夜晚的娱乐生活。
- 瞻蒲劝穑 [zhān pú quàn sè]
看见菖蒲初生,便督促农民及时耕种。语本《吕氏春秋.士容论》:“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 伊蒲馔 [yī pú zhuàn]
斋供,素食。
- 伊蒲供 [yī pú gòng]
1.素食供品。 2.泛指素食。
- 伊蒲塞 [yī pú sāi]
梵语优婆塞Upāsaka的异译。指在家受五戒的男性佛教徒。又称邬波索迦。
- 伊蒲筵 [yī pú yán]
寺庙中的素席。
- 琐琐蒲桃 [suǒ suǒ pú táo]
见“琐琐葡萄”。
- 扁蒲秧 [biǎn pú yāng]
粗壮的秧苗。
- 菖蒲节 [chāng pú jié]
指端午节。
- 菖蒲酒 [chāng pú jiǔ]
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旧俗端午节饮之,谓可去疾疫。
- 昌蒲菹 [chāng pú zū]
1.亦作“昌蒲葅”。 2.菖蒲根的腌制品。昌,通“菖”。
- 摴蒲锦 [chū pú jǐn]
见“摴蒱锦”。
- 緑蒲节 [lǜ pú jié]
即端午节。民俗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插绿色菖蒲与艾以祓除不祥,故称。
- 海菖蒲属 [hǎi chāng pú shǔ]
海生、沉水草本;根茎有残余的老叶;叶狭线形,互生;花单性异株;雄花多数,微小,包藏于一个近无柄、由2苞片组成、压扁的佛焰苞内,最后逸出而浮于水面。
- 披蒲编 [pī pú biān]
披蒲编源自《三字经》,讲述的是西汉时路温舒把文章抄写在蒲编上,用来形容家贫却学习刻苦。
- 安车蒲轮 [ān chē pú lún]
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 膝行蒲伏 [xī xíng pú fú]
伏地爬行。
- 望杏瞻蒲 [wàng xìng zhān pú]
指按时令劝勉耕种。
- 束蒲为脯 [shù pú wéi pú]
将捆束的蒲柳说成肉脯。指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胯下蒲伏 [kuà xià pú fú]
蒲伏:通“匍伏”,指伏地爬行。指汉朝韩信年少时有胯下之辱。
- 蒲鞭之政 [pú biān zhī zhèng]
蒲:香蒲,一种草本植物。以蒲为鞭,柔软不能伤人。旧时称官吏宽厚仁慈。
- 蒲牒写书 [pú dié xiě shū]
蒲:蒲草;牒:片、竹片等。编蒲为牒,用以写书。
- 蒲鞭示辱 [pú biān shì rǔ]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 蒲鞭之罚 [pú biān zhī fá]
比喻对下属的过错持宽容的态度。
- 蒲扇价增 [pú shàn jià zēng]
蒲扇:用香蒲编的扇子。形容某种东西因受到名人的使用而价格增长。
- 蒲元识水 [pú yuán shí shuǐ]
蒲元:人名。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 蒲柳之姿 [pú liǔ zhī zī]
蒲柳:蒲和柳皆望秋先凋,引申为早衰。旧时称自己体质弱的客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