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lú” 胪组词
- 胪云 [lú yún]
指殿试及第。科举时代殿试及第者﹐由皇帝在殿上宣读名次﹐然后由卫士齐声高呼﹐胪传至阶下﹐故称。
- 胪人 [lú rén]
即鸿胪。古代主宾客之官。
- 胪歡 [lú huān]
见“胪欢”。
- 胪欢 [lú huān]
1.亦作“胪歡”。 2.歌呼欢腾。
- 胪断 [lú duàn]
析断﹐推断。
- 胪呼 [lú hū]
犹胪唱。
- 胪声 [lú shēng]
胪唱的声音。
- 胪析 [lú xī]
分别剖析。
- 胪叙 [lú xù]
依次陈述。
- 胪句 [lú jù]
犹胪传。
- 胪传 [lú chuán]
1.对下传告。 2.专指传告皇帝诏旨。 3.犹胪唱。
- 胪古 [lú gǔ]
犹言考古。
- 胪名 [lú míng]
唱名。
- 胪肿 [lú zhǒng]
病名。腹肿。
- 胪陈 [lú chén]
逐一陈述。
- 胪言 [lú yán]
传言;流言;群体之言。
- 胪列 [lú liè]
1.罗列;列举。 2.犹陈列。
- 胪情 [lú qíng]
陈情。
- 胪陈如左 [lú chén rú zuǒ]
多用于旧式公文或书信。
- 胪举失政 [lú jǔ shī zhèng]
将弊政一一列举陈述出来。
- 鹓胪 [yuān lú]
形容依次排列。
- 小传胪 [xiǎo zhuàn lú]
科举时代﹐殿试后宣读皇帝诏书和登第进士名次﹐叫传胪。清制﹐四月二十一日殿试﹐二十五日传胪。殿试后﹐阅卷大臣列甲第名次﹐进呈钦定,于二十四日先拆前十卷﹐按名引见﹐叫小传胪。参阅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传胪》。
- 钞胪 [chāo lú]
抄录胪列。
- 传胪 [chuán lú]
1.科举时代,殿试揭晓唱名的一种仪式。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由阁门承接,传于阶下,卫士齐声传名高呼,谓之传胪。 2.明代称科举第二﹑三甲第一名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 粗胪 [cū lú]
略举。
- 腹胪 [fù lú]
谓腹部。
- 鸿胪 [hóng lú]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秦及汉初称典客,景帝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东汉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北齐始置鸿胪寺,唐一度改为司宾寺,南宋﹑金﹑元废,明复之,清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 2.指该官署官员。
- 汉胪 [hàn lú]
《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后因以“汉胪”指帝王的诏旨。
- 列胪 [liè lú]
犹罗列。
- 逆胪 [nì lú]
中医病名。
- 陈胪 [chén lú]
陈列;排列。
- 金殿传胪 [jīn diàn chuán lú]
“金殿传胪”对于读书人来讲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当时,人们把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一旦“黄榜”题名,便身价百倍,高官厚禄接踵而来。统治者就是这样用功名利禄来笼络读书人。
- 觕胪 [cū lú]
略举。
- 手足逆胪 [shǒu zú nì lú]
手足逆胪俗称倒刺,西医学称之为逆剥,是一种以手足指甲根际皮肤倒卷、撕裂、翘起为特征的皮肤病。
- 鸿胪寺 [hóng lú sì]
官署名。
- 鸿胪正 [hóng lú zhèng]
鸿胪寺长官鸿胪寺正卿的省称。
- 万姓胪欢 [wàn xìng lú huān]
指(遇到了某项好事)百姓互相转告,欢呼高兴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