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成语解释 |
---|---|
三下五除二 |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
日久见人心 | 日子长了,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怎样。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 比喻再难的事,拼着一死也敢干下去。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老年,悲伤也没用了。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杀鸡焉用牛刀 |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比喻学习或做事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坚持。 |
三寸鸟,七寸嘴 |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神龙见首不见尾 | 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
实获我心 | 表示别人说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样。 |
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
胜不骄,败不馁 | 胜了不骄傲,败了不灰心。 |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
身在曹营心在汉 | 比喻身子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 |
汤里来,水里去 | 指银钱随手来随手去,留不住。 |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 不测:料想不到。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 |
书同文,车同轨 | 车轨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国家统一。 |
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 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 |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
水至清则无鱼 |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 |
跳到黄河洗不清 |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 |
同归殊途 |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
送佛送到西天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 比喻作画构思精密,不轻易下笔。 |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