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bù shí zhī wú ㄅㄨˋ ㄕㄧˊ ㄓㄧ ㄨˊ
成语解释识: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成语繁体不識之無
成语简拼bszw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近 义 词不识一丁 
反 义 词学富五车 
成语例子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3回:“白面书生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依草附木,云蒸龙变。”
英语翻译illiterate <be unable to read and write>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大诗人白居易从小就聪明过人,据《新唐书》记载他生下的第7个月就能指认“之无”两字,他的乳母百试不差。他给元稹的信证实:“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从不识之无开始成语接龙



词语解释

  1. ·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国语词典

    1. 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1. 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网络解释

    1. 不识之无
      1. 不识之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bù shí zhī wú,意思是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出自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