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官逼民反

由于清政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用“折征”的办法,尽情搜刮百姓。所谓“折征”,即“如秋粮食,市价每石银一两,折钱二两,是加一倍也;复加以粮房票钱,催差杂费,又加一倍也”(见

光绪《天柱县志·食货志》)。这样的“折征”,农民要用三石米才能完纳一石米的皇粮国税。为了完纳粮钱,不少人不得不去“挖出亲尸殉葬银器以输官者”(韩超:《苗变纪事》)。在今天的天柱

和其他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是当时的写照。

欠官家粮,

欠财主债,

断头谷,生死债,

妻室儿女都得卖。

穷人欠下债,挖开祖坟揭开盖。

死人本无罪,

金银首饰不准戴。

钱加三,

谷加五,

九斗八年三十石。

钱粮倍加倍,

一石变三石。

地头蛇,

了不得,

打打利,

滚滚利,

利上利,

一年九个对本利。

利呀利,

富人得利,

穷人断气。

第一腊八犹自可,

第二腊八急如火。

一到年边三十夜,

第三腊八无处躲。

清官清到底,

要钱又要米;

“不酷不贪”,

一年三万。

清官下乡,

鸡鸭遭殃;

有吃有笑,

没吃变鬼叫。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

若要不反,

钱粮皆免。

三十年一小反,

六十年一大反;

不到黄河心不死,

要到黄河心才甘。

聪明的姜牧童

姜映芳是天柱笨溪人,小时候读过两天书,后来父母相继早亡,加之家下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到天柱胡家坪一带帮人家看牛。

一天,姜映芳正放牛到草地上吃草。有一个人讥讽地说:“人穷志不有,才跟牛屁股!”姜映芳顺口答道:“我牵牛,在前头;前头当大王,后头跟着走!”从那时,人们就称赞姜映芳说话风趣,

天资聪明,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聪明的姜牧童。”长大以后,又从他祖父姜启践那里学到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侗家后生。

治服张二王

清道光年间,天柱县邦洞上边赖洞地方有一个人叫张记,又叫张二王,或叫霸山王。

赖洞有条河,流经邦洞、天柱,注入清水江大河。河上有座桥,叫赖洞桥。张二王是个恶棍,认为他有几手武艺,就天天睡在桥上,凡是过桥的人他都要收过桥钱。没钱的,不是被骂就是被打,还要搜身上,卡东西。大家对这个恶棍,敢怒而不敢言,连官府也睁只眼闭只眼。后来,有人跟姜映芳说。希望他去治服一下张二王,为大家出口气。姜映芳答应了人们的请求,说:“等明

天我去看看。”

第二天,一伙人正要过赖洞桥。张二王拦桥大声嚷道:“丢下过桥钱!”那些人,有些丢了过桥钱,有些手中无钱,只好苦苦哀求。张二王哪里肯依,不是骂这个,就是揪那个。正在这时,后

面来了一个年轻汉子,和和气气对张二王说:“哎呀,大哥,不要打他们了,放行吧!”张二王从鼻缝里哼了一声说:“哼!放行,没有这样便宜的事!”青年汉子又说:“他们的过桥钱,统统包在我

身上!”张二王打量了一下青年,见他赤手空拳,就揪住姜映芳的衣领骂道:“你这小杂种,说话是放屁还是算数?!”姜映芳又和气地说:“男子汉讲话,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张二王听姜映芳这

么一说,信以为真,说:“老弟,那说拿钱来!”姜映芳见张二王一松手,便伸出一个拳头,说:“钱有的是,在身上,只是这个(拳)不答应!”于是二人扭打起来。他们从早上一直打到太阳落;

坡,张二王虽然输了几次,但嘴巴还硬,说明天到邦洞街牛场坝去打。

标签: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故事



经典童话

儿童故事

寓言故事

民间故事

专题童话

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