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bǎi jiā zhēng míng ㄅㄞˇ ㄐㄧㄚ ㄓㄥ ㄇㄧㄥˊ
成语解释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成语繁体百家爭鳴
成语简拼bjzm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争,不能读作“zhònɡ”。
成语辨形鸣,不能写作“明”。
近 义 词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反 义 词噤若寒蝉 一家之言 
成语例子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英语翻译All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 for attention
日语翻译百家争鳴(ひゃっかそうめい)
俄语翻译Пусть сопéрничают сто школ

从百家争鸣开始成语接龙



词语解释

  1.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百家,原指战国时期的儒、法、道、墨、名、阴阳等思想流派。争鸣,比喻纷纷发表意见,展开论战。现在所说的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有时候也指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外语翻译

    • 英语: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idiom)​; refers to the classical philosophic school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 德语:100 Lehrmeinungen wetteifern miteinander (V, Philos)​
    • 法语:Que cent écoles rivalisent

    国语词典

    1.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产生大变革,各种不同思想流派、著作学说,相继出现。如九流十家,相互论战,学术上蔚为一片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网络解释

      1.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局面)
        1. 百家争鸣是指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2.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3.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4.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5.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