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干
拼音:gān gàn
部首:干
部外笔画:0
总笔画:3
古文释义
读音gàn
<名>盾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动>捍卫。《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动>冒犯;冲犯。《商君书.业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动>直冲。《兵行车》:“哭声直上干云霄。”《雁荡山》:“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动>追求;求取。《中山狼传》:“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动>干预;牵涉。《智取生辰纲》:“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
<名>水边;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名>山涧。《诗经.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样子)
<名>天下。见“干支”
<形>没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与“湿”相对。《卖柑者言》:“视其中,则干若败絮干。”⒒<形>空虚。“外强中干”
读音gàn
<名>树干。《淮南子.主术》:“枝不得大于干。”
<名>指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国语.晋语》:“爱亲明贤,政之干也。”
<名>才能;才干。《三国志.诸葛亮》:“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动>办理;主治。《水浒传》:“明日干了这事,更是这里安身不得了。”
<名>事情;事务。《水浒传》:“学生来时,说道先生今日有干,权放一日假。”
干字组词干怎么组词
笔画顺序干的笔顺、笔画
字典解释干在新华字典中的字义、解释、词形变化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