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用法、出处、读音

汉字:与
拼音:yǔ yù yú
部首:与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古文释义
读音
<动>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动>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动>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连>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读音
<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动>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读音
<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br>
与国友好的国家。
与手施毒手杀之。
与字组词与怎么组词
笔画顺序与的笔顺、笔画
字典解释与在新华字典中的字义、解释、词形变化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