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字符Tangut

U+17000 - U+187FF

𘝰U+18770
𘝱U+18771
𘝲U+18772
𘝳U+18773
𘝴U+18774
𘝵U+18775
𘝶U+18776
𘝷U+18777
𘝸U+18778
𘝹U+18779
𘝺U+1877A
𘝻U+1877B
𘝼U+1877C
𘝽U+1877D
𘝾U+1877E
𘝿U+1877F
𘞀U+18780
𘞁U+18781
𘞂U+18782
𘞃U+18783
𘞄U+18784
𘞅U+18785
𘞆U+18786
𘞇U+18787
𘞈U+18788
𘞉U+18789
𘞊U+1878A
𘞋U+1878B
𘞌U+1878C
𘞍U+1878D
𘞎U+1878E
𘞏U+1878F
𘞐U+18790
𘞑U+18791
𘞒U+18792
𘞓U+18793
𘞔U+18794
𘞕U+18795
𘞖U+18796
𘞗U+18797
𘞘U+18798
𘞙U+18799
𘞚U+1879A
𘞛U+1879B
𘞜U+1879C
𘞝U+1879D
𘞞U+1879E
𘞟U+1879F
𘞠U+187A0
𘞡U+187A1
𘞢U+187A2
𘞣U+187A3
𘞤U+187A4
𘞥U+187A5
𘞦U+187A6
𘞧U+187A7
𘞨U+187A8
𘞩U+187A9
𘞪U+187AA
𘞫U+187AB
𘞬U+187AC
𘞭U+187AD
𘞮U+187AE
𘞯U+187AF
𘞰U+187B0
𘞱U+187B1
𘞲U+187B2
𘞳U+187B3
𘞴U+187B4
𘞵U+187B5
𘞶U+187B6
𘞷U+187B7
𘞸U+187B8
𘞹U+187B9
𘞺U+187BA
𘞻U+187BB
𘞼U+187BC
𘞽U+187BD
𘞾U+187BE
𘞿U+187BF
𘟀U+187C0
𘟁U+187C1
𘟂U+187C2
𘟃U+187C3
𘟄U+187C4
𘟅U+187C5
𘟆U+187C6
𘟇U+187C7
𘟈U+187C8
𘟉U+187C9
𘟊U+187CA
𘟋U+187CB
𘟌U+187CC
𘟍U+187CD
𘟎U+187CE
𘟏U+187CF
𘟐U+187D0
𘟑U+187D1
𘟒U+187D2
𘟓U+187D3
𘟔U+187D4
𘟕U+187D5
𘟖U+187D6
𘟗U+187D7
𘟘U+187D8
𘟙U+187D9
𘟚U+187DA
𘟛U+187DB
𘟜U+187DC
𘟝U+187DD
𘟞U+187DE
𘟟U+187DF
𘟠U+187E0
𘟡U+187E1
𘟢U+187E2
𘟣U+187E3
𘟤U+187E4
𘟥U+187E5
𘟦U+187E6
𘟧U+187E7
𘟨U+187E8
𘟩U+187E9
𘟪U+187EA
𘟫U+187EB
𘟬U+187EC
𘟭U+187ED
𘟮U+187EE
𘟯U+187EF
𘟰U+187F0
𘟱U+187F1
𘟲U+187F2
𘟳U+187F3
𘟴U+187F4
𘟵U+187F5
𘟶U+187F6
𘟷U+187F7

西夏文是西夏仿汉字创制的,用于书写西夏语。汇编字书12卷,定为“国书”,上自佛经诏令,下至民间书信,均用西夏文书写。为方便人们学习西夏文,还印行了字典。西夏于1227年亡于蒙古帝国,西夏文也随之逐渐湮灭无闻。如今,这些字典以及一批佛教经卷和手书作品,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多有发现。西夏文的创立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但避免了与汉字的雷同。西夏语属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嘉绒语关系最密切。
西夏文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它的基本笔画,也有与汉字相同的点、横、竖、撇、捺、左拐、右提,但没有汉字常见的竖钩,对撇捺等斜笔运用较多。由于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多数字都在十画以上,认记、书写都有一定难度,就连汉字中书写最为简单的数字,到了西夏文里笔画也相当繁杂。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行、草五种书体,真书即楷书。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同样是据汉字小篆的模仿,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所谓“屈曲类符篆”云云是宋朝人对“字画繁冗”的西夏文字的形容。西夏文字很多是可以拆开两半的表意字(类似会意字),例如上人下马,就相当于汉字的骑。现时,语言学家已可把西夏文归类为767个部首。
西夏文字的创立历史上有多种说法,相传为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大夏国主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费时三年而成。西夏文字是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又称蕃书或蕃文,目前总计共于6000余字。其结构多仿汉字,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用点、横、竖、撇、拐、钩等组字,多斜笔,无竖钩。独体字较少,由2个字甚至3、4个字合成一字者居多数。其中又大多属会意合成字和音意合成字,分别类似汉字的会意字和形声字,一些译音字由其反切上下字的各一部分组成,类似拼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极少。其书体有楷、行、草、篆,分别用于雕刻、手写和金石。西夏文字创制后即尊为西夏国字,下令推行,用于书写各种文书诰牒,应用范围甚广。西夏国灭亡后,西夏文仍在继续使用。到了元代时(公元1227年)另称河西字,且其文化并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经;明初时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经卷,到了明朝中叶,还有人以西夏文刻于经幢。此时距创造文字之时已历时约500多年。后来发现的西夏文文献颇为丰富,有法律著作《天盛年改定新律》、历史著作《太祖继迁文》、辞典字书《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清朝嘉庆甲子年(1804年)张澍与友人游大云寺,发现藏匿已久的西夏碑,首次考订其为西夏文,当时无人能辨识。1898年,法国人德维亚(Deveria)也考订此碑为西夏文。
1932年中国学者罗福成发表《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文,将西夏文译成汉文。1962年发现于河北保定韩庄村、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西夏文石幢相胜幢被认为是现存年代最晚的西夏文文献。2010年起,宁夏国税局的机打发票左上角都印有内容为西夏文“宁夏国税”字样的防伪标识。
西夏文字可分为两大类:单纯字与合体字。单纯字也可分为两类,表意单纯字和表音单纯字。
表意单纯字有固有的字义,多半记录生活中的常用或基本概念,其组成合成字时多半是表意部分,例如:? (U+178A8.png)“意为人”、? (U+17F03.png)“意为圣”。
表音单纯字多用来注音,其组成合成字时多半是表音部分,例如:? “拟音为tu”。
合体字也可分为三类:合成字、互换字和对称字。
合成字是由若干个字组成一个字,构字时多半只取参与构字的字的一部分“上部、下部、左部、右部、中部”但有时亦取一个字的大部或全体。合成字又可分为会意合成字、音意合成、音兼意合成、间接音意合成、反切合成、长音字合成。
会意合成是将若干字的字义合为一义,与词组构成相仿,其中由两个字合成的字的构字法大致可分为并列、偏正、宾动、补充、主谓这几种。这种构字法类似于汉字六书中的会意。
音意合成是将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时,一字负责表音,一字负责表意。音意合成字一般与构成其表意部分的字“下称表意字”字义有密切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分类,可分为这几类:表意字表示合成字的类属、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表意字和合成字近义,但词类不同、表意字与合成字近义,但属不同范围、表意字表明合成字用途。 音意合成字表音部分在合成字中的位置不固定,根据此关系,可分为如下几类:左音右意、右音左意、上音下意、下音上意、外音内意、内音外意。其中以左音右意、上音下意居多。这种构字法类似汉字六书中的“形声”,但音意合成的声部和意部的选取并没有一定之规,不像形声字有定规,所以不能被称作形声。
音兼意合成与音意合成类似,但是表音部分也与该字字义有关,可类比汉字中的会意兼形声字或上古形声字,但同样,因声部和意部的选取并没有一定之规,所以不能被称作会意兼形声。
间接音意合成与音意合成类似,但是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此种构字法的表音字不直接表音,而是将此字译作汉字时的汉字用来表音。
反切上下字合成顾名思义,即是由该构字法构成的字,两个部分都不表意,该字发音由上半部分的字与下半部分的字反切得到。
长音字合成这种构字法一般只出现在佛经的译写当中,为了在书面上表达西夏语中没有的长音,就用发音与之相应的西夏字与意思是长(cháng)的? 合成一字,这种字仅有几个。
一对原字与互换字,分类为左右互换,左为“指”右为“趾”。
互换字指将一个西夏字的两个部件互换位置构成新字,这种字一般与原字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这样的两个字一般会连起来作为词组使用。根据互换部件的位置,可分为如下几类:左右互换、上下互换、中间不动,左右互换、上部不动,下部左右互换、左边不动,右侧两部互换、右边不动,左侧两部互换、大部不动,某个侧角两部互换。
一个中间无竖的对称字,由类似汉字反的部件组成,意为“唇”。
对称字指一个字由相同的两部分组成,或由相同的两部分中间添加一竖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对称不是指类似汉字“司”“后”一样的对称,而是类似于汉字“雔”(中间无竖)“讎”(中间有竖)一样的结构。中间无竖的对称字一般含有“双”的涵义,而中间有竖的对称字则往往含有“间”“中”“穿”的涵义。